足臨泣
《針灸穴名解》: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來源于經絡穴位查詢小助手小程序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所屬經絡
足少陽膽經之輸穴,八脈交會穴(交帶脈)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瘺,善嚙頰,天牖中腫,淫濼,胻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坐位或仰臥位。小趾向上起,在第4、5跖骨之間可見一凸起肌腱(即小趾伸肌腱),在該肌腱的外側緣凹陷處,用力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此穴。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腧穴學》楊甲三等主編
足臨泣(輸穴)
【位置】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在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當小趾伸肌腱如外側。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舉例】《千金方》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腧穴解剖學》邵金水主編
足臨泣(輸穴)
【所屬經脈】足少陽膽經。
【體表定位】在足背,第4、第5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
【臨床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腫痛,月經不調,乳癰,乳脹。
【進針層次】
1.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分布。該神經為腓淺神經的分支。
2.皮下組織:內有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分支和足背淺靜脈。
3.第4骨間背側肌和第3骨間足底肌:兩肌均位于第4、第5跖骨之間,均由足底外側神經支配。第4骨間背側肌起自第4、第5跖骨的相對緣,止于第4趾骨近節趾骨底的外側和趾背腱膜;第3骨間足底肌起自第5跖骨近側端的內側面,止于第5趾骨近節趾骨底和趾背腱膜。若繼續深刺,針尖可通過第4、第5跖骨之間至足底,刺中踇收肌斜頭、足底外側神經和足底外側動、靜脈。
圖源于《腧穴解剖學》邵金水等主編
足少陽膽經循行視頻
視頻錄自于|3D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