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鐘
《針灸穴名解》: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片截取自|3Dbody
圖來源于經絡穴位查詢小助手小程序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所屬經絡
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腳氣,膝胻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虛勞寒損,憂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頸項強,腸痔瘀血,陰急,鼻衄,腦疽,大小便澀,鼻中干,煩滿狂易,中風手足不遂。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坐位或側臥位。從外踝尖直上4橫指,在腓骨前緣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圖來源于大家中醫app
《腧穴學》楊甲三等主編
懸鐘(八會之一——髓會)
【別名】絕骨(《千金方》)。
【位置】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甲乙》)
【取法】外踝尖上3寸,當腓骨后緣與腓骨長、短肌腱之間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舉例】《大成》心腹脹滿:絕骨、內庭;半身不遂,中風:絕骨、昆侖、合谷、肩髃、 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天星秘訣》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沖陽。
《標幽賦》懸鐘、環跳,華佗剌躄而立行。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甲乙》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
《素問·刺瘧篇》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胻髄病,以攙針針出血,立已。
《腧穴解剖學》邵金水主編
懸鐘(八會之一——髓會)
【所屬經脈】足少陽膽經。
【體表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操作方法】直刺1~1.5寸。
【臨床主治】癡呆,中風,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
【進針層次】
1.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
2.皮下組織:內有腓腸外側皮神經的分支。
3.趾長伸肌:位于小腿前外側的皮下,其內側上方為脛骨前肌,下方為踇長伸肌。該肌起自脛骨上端、腓骨前面及小腿骨間膜,肌束向下移行為一長的總腱,經伸肌上、下支持帶的深面至足背,向下分為4個腱,分別止于第2~5趾的中節、遠節趾骨底背面,由腓深神經支配。
4.小腿骨間膜:為一堅韌的纖維膜,連結脛、腓骨的骨間嵴之間,若繼續深刺,針尖可穿過小腿骨間膜,可刺中腓動、靜脈。
圖源于《腧穴解剖學》邵金水等主編
足少陽膽經循行視頻
視頻錄自于|3D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