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女子,當白領收入可觀,她主動接鄉下的公婆,來城里養老,不料,4年后,她將公婆的衣服扔在外面,說道:我們生活習慣不一樣,分開住比較合適!老人說:只要我兒子開口,我們馬上走。
70歲的老譚,育有4女1兒, 幾個子女都挺有出息,在城里有房有車。 4年前,城里的兒媳婦小梅主動打電話提出,讓公公婆婆去城里幫他們帶孩子。
兩位老人很痛快地答應,在他們看來這是跟著兒子去城里享福,老譚激動不已,逢人便說,自己有福氣,兒子孝順。
到了城里以后,起初半年時間,兒媳婦對他們也比較客氣,兒子和兒媳婦白天上班,他們負責接送孫子,在家里打掃一下衛生,小梅對他們也客客氣氣。
可是兩年后,小梅的話越來越少,回到家經常是板著臉,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原來老譚有一個習慣,他買菜總是挑最便宜的買,就愛買那些沒人要的爛白菜,而且買一次十幾斤,回家以后腌起來,平時什么魚呀肉呀,都是不買新鮮的。
小梅多次勸說公公,這些菜不新鮮,不要省那幾塊錢,他們家條件也不差,沒有必要過這樣的生活。 然而,老譚就是聽不進去,每次去了菜場,就愛貨比三家,專挑便宜的買。
這也就算了,更讓小梅無法忍受的是,老譚還喜歡往家里撿東西,只要是他認為還能用的東西,不管家里需不需要,他都喜歡撿回來。
他們家是四室一廳,本來還挺寬敞的,結果家里總是被各種雜物堆得滿滿的 ,老譚住的房間,床底下是各種撿回來的東西,小梅是個愛干凈,喜歡整潔的人,所以經常會收拾,將那些撿回來的東西都扔掉。
每次清理這些東西,就像是要老譚的命一樣,他總是要護著,雙方鬧得很不愉快,小梅是個性格強勢的人,她也不會顧及老譚的感受,看不慣,不喜歡就扔,而老譚總是不長記性,還是不停地往家里撿東西。
除此之外,老譚還喜歡在墻上釘釘子,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老譚都釘了,他說這樣是為了方便掛東西。 小梅看到就心疼,這好端端的房子弄成這個樣子,看著就不舒服,雙方的矛盾越鬧越大。
老譚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錯,這都是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小梅太愛小題大做,控制他們的自由,老譚說自己不抽煙,不喝酒 ,也不亂花錢,總是想盡辦法給兒子省錢,這么大年紀,還幫他們帶孩子,不知道感恩,還總是一個勁地說他們。
小梅在單位性格溫和,回到家就會控制不住,后來雙方經常吵架,說一些難聽的話,小梅對兩位老人出言不遜,你們給我滾,回到老家去,我不想跟你們在一起生活。
有好幾次,她甚至把婆婆的衣服扔在外面,她越是這樣,老譚就越不愿意搬走,這是我兒子的家,你憑什么趕我走?
兒子譚明和母親兩個人性格都比較懦弱,每次都是小梅和老譚兩人在吵,譚明的態度兩邊都不想得罪,讓他趕父母回去,他說自己說不出口。
也正是有兒子撐腰,老譚沒把兒媳婦放在眼里,說她就是瞧不起農村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干脆就離婚,父子關系斷不了,但是老婆離了可以再娶。
小梅和丈夫的感情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小梅也很是委屈,這套房子的首付是她娘家母親出的錢,現在,她的收入也比丈夫要高,但她否認自己骨子里瞧不起丈夫,就是因為和老人生活習慣不同,每天過得很壓抑,所以才會忍不住發火。
這天,老譚又和小梅為了點小事吵起來,小梅拿起一把刀,吼道:“如果你們再不走,我們就同歸于盡,我一天弄死一個,還將家里的桌子給砍了一道刀痕。
小梅的這些行為,在譚家人眼里簡直是不可理喻,譚明也未能理解小梅這么極端的原因,他說:我懷疑她可能精神出了問題。 在他看來,也都是無關痛癢的小事。
老譚一天不走,小梅就不愿意回家,老譚只能打電話到電視臺尋求幫助,老譚還是認為自己沒有錯,小梅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指責他們不講衛生,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
其實雙方也沒有太大的矛盾,就是生活觀念不同,互不相讓。
記者勸說小梅能否退讓一步,多多包容一下老人。當天晚上,她再次提出要兩位老人回到鄉下去,因為老宅比較簡陋,小梅愿意出錢,給公公婆婆蓋一棟新房子讓他們養老。
老譚這才答應回去。 他說:“其實我也不是非要住在這里不可,關鍵是我兒子態度不行,若是他好好對我說,讓我們回鄉下去,我們也不會讓他為難,但是被兒媳婦趕回去,我心里就是不舒服,回到老家也沒面子。”
其實,老譚的幾個女兒,也愿意輪流贍養父母,讓他們過去住,在老人的觀念里,養老就是兒子的事,即便是鬧得這么不愉快,也不愿意示弱。
結語:
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生活觀念不同難免都會有矛盾和摩擦,這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只能是相互去包容和理解,誰也不想試圖去改變誰,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作為晚輩,即便是老人有些習慣不好,也要注意自己的說法方式,學會好好溝通,如果一味地指責和埋怨,只會激化矛盾。
遠香近臭 ,如果老人可以生活自理,盡量還是和子女分開住,彼此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