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老后最在意的是什么?他們在意的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而事實上,父母最在意的是:子女對他們的態度,因為父母在年老后,慢慢的失去了勞動能力,未來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子女。
而子女的態度,才是老人年老后的定心丸。
作為子女,應該讓年邁的父母感受被尊重和被需要,要讓父母感受到,他們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而不是負擔或者可有可無的人。
這樣,他們一輩子的辛苦和付出,才是值得的。
在我的老家,那里的老人6,70歲了都會下地干活,只要天上沒有下雨,只要身體沒有疼痛,他們就歇不下來。
他們總是說干了一輩子的農活習慣了,而更多的是希望幫子女減輕一些負擔,能幫襯就子女,自己心里也更踏實。
哪怕子女有本事,能掙錢,也不差他們掙的那點辛苦錢。
可在老人的心里,子女的開銷大,年輕人又不懂得節約,自己種地解決老兩口的生活問題,不給子女增加負擔。
這樣一來,等自己真的沒法勞動的那一天,自己有點存款,也不會給子女增加太大的負擔。
村里的朱大叔和朱大娘就是這種想法的老人,他們家的兒子一直以來都是老兩口的驕傲,也是朱大娘這些年來和別人聊天的談資。
兒子上了個好大學,畢業后娶了個城里的姑娘,在姑娘家人的幫助下,加上兒子的努力,在城里開了個小公司。
這還不算,兒子和兒媳還在城里買了兩套房,一套給公婆住,一套給岳父岳母住。
兒子兒媳早就讓兩位老人不要種地了,去城里享享清福,但兩個老人認為身體還硬朗,鄉下空氣也很好,還可以再種幾年。
講真的,像朱大娘兒子這么有本事的,村里還真找不出幾個,這也是朱大娘逢人便夸的原因。
在去年過春節的時候,兒子兒媳從城里回來了,剛好朱大叔的妹夫一家也來家里拜年,吃過飯后,朱大娘就拿出這幾年老兩口種地存下來的錢,厚厚的幾沓遞給兒媳。
兒子兒媳都說他們現在生意不錯,也不差周轉資金,讓老人留著,再說自己都成家立業了,怎么還可能要老人的錢。
朱大娘堅持說:“這么多現金放家里也不安全,還是你們拿去周轉。”
“那這樣,我們去開張卡給你們存著,然后把卡給你們。”兒媳是個干脆人,接過錢就放包里。
春節剛過,兒媳就去存了錢,并把卡送回了老家老人的手里。
而這件事,又成了朱大娘跟別的老人炫耀的談資。
前幾天,朱大叔的妹夫來家里周轉點錢給兒子結婚用,作為舅舅的朱大叔肯定得借。
哪知,老兩口去銀行取錢的時候懵了,卡上一分錢都沒有了。
工作人員告訴她們,年初的時候是有15萬的存款記錄,后面陸陸續續通過手機銀行把錢用掉了。
老兩口雖然上了些年紀,平日里看兒子兒媳常用手機轉賬,自然也對網絡轉錢不陌生了。
老人知道,錢肯定是自己的兒子兒媳花掉了。
那天,老兩口從銀行出來,肩并肩的走到家里,一句話都沒有說。
他們不知道怎么給妹夫說,因為當時兒子兒媳就是當著妹夫一家人的面說不要里面一分錢。
兩個老人心疼,真的很心痛。
他們心疼的不是錢被兒子兒媳取光了,一分不留。而是心疼自己,一輩子的付出,兒子要用自己的血汗錢,怎么連個招呼都不打。
真的是老了,沒用了,別說以后去城里住他們買的房子了,恐怕以后需要花錢讓他們拿,臉色可能都不會那么好看了。
老人的心,沉重了起來。
左手執筆想說:
可能朱大叔的兒子真的遇到了資金周轉的困難,可能只是一時挪用,打算后面再悄悄的補進去。
站在子女不想父母擔心的立場,這種處理方式似乎也是合理的。
但,我個人更認為,子女在動父母的養老錢的時候,給父母說明一下情況比較好。
雖然那些錢原本老人就是要給子女的,但子女當時是拒絕接受的,而后又在老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動用了存款,老人自然會有想法。
朱大叔老兩口,一對地地道道的老農民,這些年來,即便兒子買車買房開公司,他們依舊在地里辛勤地勞作著。
他們心里裝的,滿滿的都是兒子,為兒子減負,為兒子把老家的一切都打理著走。
殊不知,兒子竟做出這樣的事,老人心里自然是很難過。
當然,希望朱大叔的兒子,真的只是因為不想讓父母擔心自己資金周轉的問題,才悄悄取了父母的養老錢,這樣,才不枉兩位老人,一輩子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