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開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那么,《道德經》,從何而來呢?
相傳,公元前517年,一位擅觀天象的東周函谷關官員尹喜,離開函谷關前往終南山隱居。
有一天,尹喜日觀天象,忽見空中一團紫色云霧倏然升起,祥光照耀,從東面而來。這讓尹喜突然感覺天闊地開,內心澄明,心中不覺隱隱感到會有不凡之人從函谷關經過。于是,尹喜立即打道回函谷關,以備迎接。
果不其然,尹喜回函谷關后不久,便有一褐發童顏的老者騎著一頭青牛來到了函谷關的樓下,此人就是老子。當尹喜得知,順紫氣而來的圣人,就是久聞盛名的老子時,心中不勝欣喜,便請老子為其解心中之惑。
于是,在函谷關的城樓下,尹喜便展開了和老子的對話。
“老師,何為道?”尹喜問老子。
“道主宰著宇宙天地,萬物生命。它虛空杳冥,不可言說。”老子回尹喜。
“老師,那么道在何處?”尹喜又問。
“道先天地而生,無處不在。你看那云起霧落,交替流轉,循環不已,這都是道的存在。”老子接著回道。
“先生認為道是萬物本源嗎?”尹喜接著問道。
“道生于混沌元氣,元氣產生陰陽,陰陽混合成萬物,它們即無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則運作。”老子回答道。
這便是老子所訴說的道。
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話怎么理解呢?
其實,道包含萬物之理。通俗的講,道為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雖然,它不是語言、文字就能輕易解說明白的,但是,我們是可以意會、領悟的。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又怎么理解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開始的時候,沒有物質,沒有形象,這種情形可稱之為無。無就是道的本體,宇宙的本源。當道產生創生的作用,萬物就隨之而生,可稱之為有。這有就是道的作用。所以當想到天地的本始是無,就可以了解道的本體精微奧妙;想到萬物的根源是有,就可以了解道的作用廣大無邊。無和有,一是道的本體,一是道的作用,可以說同出于道,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宇宙的本體是無,由無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萬物,終于形成了萬物皆知的世界。
正所謂“天垂象,地呈之”,就為此理。
所以,我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眼耳鼻舌身去體味色聲香味觸,盡我們所能去體會道,我們就可以領悟道的。
道,雖然無邊無形,無色無味,無處不在。但它所呈現出來的世間萬物,我們可以觀看到,領悟到的。比如,小到一粒沙子,大到天空穹頂,這都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我們只是需要跟隨道的步伐,去領悟大道的精髓罷了。
但愿,你我都能跟上道的腳步,正確總結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更對地成長、優化,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完成此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