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Ceramics),
陶器和
瓷器的總稱。考古學家發現中國人早在
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8000-2000年)就發明了陶器。
陶瓷成分 陶瓷,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制成的各種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于它的范圍。對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長石、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于“
硅酸鹽工業”的范疇。
陶瓷發展 『陶器的發展』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巖、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
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面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1973年首次發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
河姆渡文化[2]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陜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于
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
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
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到了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于
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志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瓷器的發展』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
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后,經過西周、
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于南北朝,到了
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
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陜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
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
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
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
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于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100-1340};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100--1340度}為釉中彩,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600-800度}而成的彩瓷,叫
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致白釉的燒制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萬歷年間燒制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斗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
琺瑯彩又稱"料彩"。
名瓷攬萃 ●白陶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制和使用,是中國制陶工藝發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說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
白陶器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做工考究而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專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過程更趨精細繁瑣,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這一時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消失。
●彩陶
所謂“
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制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陶器。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范。
●黑陶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并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制陶工藝出現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成就。
黑陶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于隨葬,做為
明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
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于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國
青花瓷器燒造工藝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確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并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到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瓷器中的主要產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點。常見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盤等,這種造型繼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紀)以來的傳統風格。由于當時的旋削技術較差,器身上常有兩道接口,一般大罐內也多有旋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在淘洗技術上不如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細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跡,底足和縮釉處常呈現出一種火石紅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層一般比明清時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閃青程度也較明清為重,可能是當時施釉較厚和釉料中含鐵量較多的緣故。
在制作工藝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節狀凸起的弦紋,器身與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裝飾上,元青花一般多裝飾蓮瓣紋,器物肩部繪有垂云紋,中間主題部分填以各種花卉,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這種繁密飾紋的手法,不僅表現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現在元代織錦和石雕工藝上,成為當時的獨特風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產地是中國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鎮。此外在中國東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燒造青花瓷器的瓷窯。
●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
素三彩”。
此品種創燒始見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與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見干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制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和嘉靖、萬歷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還發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涂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區別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溫燒胎前,在需畫紋飾的地方暗刻紋飾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溫燒出白瓷,在無釉的地方彩繪紋飾,低溫第二次燒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紋,全器罩白釉后高溫燒成,彩繪紋飾后低溫再燒。此外,康熙時還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溫燒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紋)上涂低溫并回彩,再低溫燒,因為是以低溫釉為地,白釉極薄,牙黃色,沒有高溫釉肥潤似玉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樣,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豐富得多,出現釉上藍、水綠、淡黃等色,色彩多但紋飾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紋飾繁密,亦布局合理得當,邊飾講究,繪畫精細,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別。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后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制,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與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紅顏,但工藝講究,色彩搭配沉靜雅素,既不失富麗之態,又更顯成熟穩重之氣。
『景德鎮四大名瓷』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粉彩瓷
粉彩瓷創燒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由于它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制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料繪畫紋樣,再用爐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間的粉彩制品很少,彩繪也簡單,圖案以花卉和云龍為主。雍正時,粉彩瓷有了很大發展,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潤如玉,繪畫精致,筆線纖細有力,極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類繪畫的技巧,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器型除了盤、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壇、瓶、觚、壺等。圖案紋飾以花蝶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圖案。
乾隆時的粉彩,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繪一種色地,如綠色、黃色、藍色、胭脂紅、紫色等,此時粉彩已不能與雍正時精細、瑩潤、鮮艷相比。嘉慶、道光時的粉彩,除繼承前人傳統外,沒有多大發展。當時的釉料較粗,色彩較濃。
咸豐、同治時的粉彩畫面繁復,而繪畫卻簡單,彩料粗糙,釉層顯薄,色調較淡,為使色彩華麗,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繪金彩。這些都是在鑒別時的依據。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瑯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瑯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瑯彩的多色階的配制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據有關研究所分析,是一種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種叫"白信石"或"亞砒霜"的天然礦物,配入鉛熔塊、硝鉀等熔劑中制成的,景德鎮俗稱"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與康熙硬彩(五彩)相對,亦稱"軟彩"。在粉彩沒有發明之前,我國彩瓷都是單線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體感。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繪畫時,先在所需要的紋飾部分施一層玻璃白,如同紙上粉本一樣,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創,原料依賴進口,畫意較為簡單,傳世器物極為少見。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產,粉彩技藝也已日臻成熟,有時一件器物上的用色達二十多種。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躍居于釉上彩繪榜首。不僅官窯制品以粉彩為主要裝飾,而且也廣泛地應用于民窯。到了乾隆年間,粉彩瓷器的燒制更進入了黃金時代。粉彩的漸趨繁縟,不僅能自如流暢地著上一切顏色,同時能細膩地表達意象。其表現手法被譽為清朝官窯中典型代表,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生產制品。嘉慶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著乾隆朝的遺風,但已遠遜于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豐朝,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已大為減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緒兩朝,由于整個社會陷于動亂和衰敗,除少量官窯粉彩器外,景德鎮制瓷業已無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壺、瓶、樽、罐、盆、盤、洗、缸、盒等。乾隆年間,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時期更為繁多,別具一格的陳設品層出不窮。清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還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的粉彩。彩繪圖案多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這主題畫面,并以當時名畫家的繪畫為藍本,兼容西方繪畫技法。常見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蘭、薔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紀年款式一般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順治、康熙時盛行楷書,雍正時楷書于多于篆書,乾隆時流行篆書,而到嘉慶以后又以楷書為主。格式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青花書款為主流,乾隆后期多用紅字款。
●玲瓏瓷
被稱之為 [米通] [鑲玻璃的瓷器] 的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致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 、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青花玲瓏瓷在世界瓷壇上獨樹一幟,它與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合稱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瓷始創于明代,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制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青花玲瓏瓷制作工藝已有巨大的創新,它在裝飾的瓷型上越來越廣,裝飾的題材上越來越多,裝飾的部位已起了許多的變化,創立了青色玲瓏青花、五彩玲瓏等優質產品,使這傳統的名瓷更活潑雋秀,意趣盎然。
●青花瓷
清麗、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名瓷。古人說:"五彩過于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看來并不覺得單調。在繪瓷藝人的生花妙筆下,濃抹淡施、粗細有致;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致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歷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制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藝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后,藏在寶庫里。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癡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后,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艷、構圖繁密,采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制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制作的黃金時代。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產品制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云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
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艷。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云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澤鮮艷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龍、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內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云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制作碗、盤外,還生產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云龍、云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松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于戰亂頻仍,使剛復蘇的官窯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顏色釉瓷
被人們譽為 [人造寶石] 的
顏色釉瓷,蘊含豐厚,光彩照人。但 [千窯難得一寶] 、[寸金窯燒寸金瓷]。現在采用新的科學方法進行配料和控制窯溫,不僅提高了色釉的質量、找出了適合各種不同燒成條件的配方,還陸續創造了諸如紅燈芯釉、寶石紅、景紅、錳紅、鐵紅、火焰紅、鈦黃、鈦花、絡綠、綠郎窯、芒果、彩霞、紫羅蘭等100多種顏色釉和多種無光色釉。
之后又成功研制出羽毛花釉、鳳凰衣釉、雨絲花釉、希土變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溫色釉。
異彩粉呈的顏色釉的價值不僅在其本身,更可貴的是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優美材質,促進了色釉彩、綜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種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和品類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將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并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于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單純以釉色來裝飾瓷器其實難度相當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卻正是以它的單純、清麗、雋永而著稱于世。如宋代汝窯天青釉、官窯粉青釉、龍泉窯梅子青等等。中國陶瓷藝人在宋代所達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無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種顏色釉瓷。這里面除了工藝技術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單純的色釉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儒雅的美學觀、道德觀。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制各式單色宋器,并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一些新創燒的色釉器也是有極高的藝術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御廠窯燒制的顏色釉就有35種之多。唐熙的郎窯紅,其紅如牛血,釉厚而潤澤。缸豆紅,又稱美人醉,特點在于紅釉面上散落著星星點點的綠苔。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藍釉,釉色明凈清麗,優雅而華貴。乾隆窯器過多的裝飾反而使得制瓷藝術走入一種誤區,過份的夸張及渲染反映了當時皇室及國人的浮華、漂移的心態,這也正是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起點。
陶瓷與文化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中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象著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
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云、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歷史。
漢代經濟得到恢復,社會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呈現出與秦代不同的時代特征。陶塑的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其場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樣注重寫實,力求形態的逼真和細節的刻劃,而是注重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精神內涵,注重傳神之處的刻劃,不拘細節的真實,強調動勢和表情語匯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現出一種豪放雄邁、飛揚流動的美學格調,而這正是漢代的時代審美特征。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學與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改革開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景德鎮陶瓷是中國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華民族與民族心理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民族心理、文化現象的反映!
陶瓷與繪畫、書法 陶瓷文化與繪畫、書法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這些藝術部類,都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民族藝術。從其實質來說,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陶瓷文化與繪畫
陶瓷藝術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征,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外。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龍點睛",著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蘊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并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陶瓷藝術無一例外地要遵循。傳統派是如此,學院派也毫不例外。
繪畫性的彩繪作品是這樣,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著名陶瓷雕塑藝術家劉遠長,對中國繪畫與陶瓷雕塑之間的關系深有體會。他在《學習瓷雕古裝人物的體會》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物畫特別是工筆重彩人物畫,對意境、形象、動態、衣紋都有嚴格的要求。既寫實又夸張;既要求逼真,又講究裝飾性。傳統人物瓷雕受中國畫的影響很深,它們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因此,學習中國人物畫對于古裝人物瓷雕有著直接的影響。應該說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但它們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古裝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灣'公仔'的傳神、古樸和蒼勁,德化瓷塑觀音的慈祥端莊、衣紋流暢婉轉,以及景德鎮瓷塑色彩斑斕、富麗堂皇、造型簡練、富于裝飾性等等,都是傳統的中國畫中吸取了營養。他還結合其創作,具體談了他從國畫中汲取了哪些營養,我創作的《文成公主》瓷雕,文靜典雅,臉型圓潤(成鴨蛋形),發飾細膩,衣紋簡練而又流暢,都吸收了中國人物畫的營養。而瓷雕諸葛亮,又類似國畫中兼工帶寫,著重了形象刻劃,前額開闊,儀態自然,眉宇間表現出思慮遠謀,而衣紋都是寥寥幾下,借用了國畫的‘釘頭鼠尾描’。”
我們知道,線條、無論是對于國畫,還是陶瓷雕塑以及書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
●陶瓷藝術文化與書法
書法藝術,同樣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征方面,與陶瓷藝術的聯系,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并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辟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破的:"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都不適宜于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于表現一動作瞬間,并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黑格爾曾經指出:繪畫"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把"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萊辛說得更加具體和明確,他說:"繪畫在它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記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這雖然說的是繪畫,但適用于陶瓷藝術和書法藝術,而且,這正是這兩種藝術的特征之一,書法藝術表現得更甚,盡管書法要求"每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站,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盡管要求書法藝術要有如"懸針垂露之異,奔雷附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巖身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但它畢竟是一種抽象性、表現性、虛擬性的藝術。
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