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語
綜觀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發展的歷史,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鎮勞動人民的血淚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統治階級殘酷壓榨的罪證。歷代統治者均在景德鎮設立專為統治階級燒造奢侈品的御器廠,并設有督陶官吏駐廠造辦。它是當時勞動人民一項沉重的負擔,據邑志記載:"大小工匠約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計,"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見御器廠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賣力,沉重壓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對景德鎮的勞動人民橫征暴斂,百般壓榨。元代著名民謠:"一里窯,五里焦",就是勞動人民深受災難的真實寫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隨糧帶征的銀兩,弄得"公私苦匱",民窮財盡,成為擾民的苛政。萬歷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萬九千多套、件。萬歷二十七所宦官潘相來鎮督理陶務,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處濫征商稅,盤剝窯工,因燒造青花龍缸,致逼陶工童賓赴火而死。萬歷時期有個叫王敬民的官員曾上疏皇帝"奏罷燒造奇器淫巧。"(《浮梁縣志》)"陶政篇")這種疏奏,并沒有使統治階級減輕對景德鎮勞動人員的壓榨,反而變本加厲,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燒造"御器"追加的費用就高達十二萬兩白銀,合大米205,480石,相當于當時貧苦農民的一十三萬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糧。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龍缸,就是當時景德鎮陶工燒造的,燒造這口龍缸,需銀五十兩,等于當時一個陶工六年的工資。
清代順治八年,江西道額造龍碗,官書上說:"得旨方與民休息。龍碗解京,動用人夫,苦累驛遞,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這是清初入關收買人心的冠冕話,其實北京雍和宮佛座前之青花云龍香爐,上楷書"順治八年江西監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龍大碗數件,都是順治八年額造的東西,并非名勝官書所說:"與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窯廠,勞動人民的地獄。御窯廠的成就,是建筑在殘酷的剝削制度基礎上的,《浮梁縣志》沈懷?quot;窯民行",對當時景德鎮陶工生活的寫照是:陶工們吃的是"糲食克苦腸,不敢問齏韭",而工作方面則還是"心向主人傾,力不辭抖擻"。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們有的"服務二十年,病老逢陽九。飦粥先誰供,死況思槥車卯。棄我青山陽,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覺,顯晦竟微茫。狼狽于此極,速愿歸異鄉"。清代民謠:"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雙手攏,彎腰駝背受壓榨,死了不如一根草。"這些都是景德鎮陶工生活的血淚寫照。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統治階級加緊對勞動人民的掠奪,也激發了人民的反抗。明、清兩代中,幾乎年年都有規模大小不等反抗發生。如從明萬歷二十七年由燒造龍缸逼死陶工童賓而激起民變起,景德鎮勞動人民就堅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專制斗爭,至到萬歷三年,陶工一萬余人包圍了御窯廠,火燒御窯廠,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斗爭。清嘉慶期間御窯廠青花畫坯工人王子真領導?quot;毛銀改紋銀"運動,清乾隆間茭草工人的"白圍裙運動"嘉道間的"知四肉"運動等,都顯示了景德鎮陶工們斗爭的頑強性。
歷史事實清楚的告訴我們,是誰發明創造了青花瓷器?是誰使青花瓷器得到發展?發明它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人;不是那個督陶官史,而是千百個勞動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幾個世紀以來景德鎮的勞動人民勞動、發明與堅強斗爭的產物。幾百年來,景德虻睦投 舜叢熗碩嗌倬 賴那嗷ù善鰨 兩癯鋁性諶 瀾綹鞔蟛┪錒堇錚 死嗟奈鎦飾幕 沸聰鋁斯饣緣鈉 隆H歡 誚準渡緇嶂校 飩ㄍ持蔚鬧貧認攏 嗷ù善韉拇叢煺呷垂 哦嗝蠢Э嗟納 睿 廡┚偈牢琶 那嗷ù善鰨 筆貝善鞔叢煺叩娜馓搴途 翊 炊嗝瓷鈧氐目嗄選5 牽 僬飪嗄牙錒ぷ韉娜耍 際且恍┱嬲 姆⒚骷搖⒁帳跫搖T誄ぞ玫姆飩ㄉ緇嶗錚 患竊亓碩教展倮艫拿 鄭 雜謖廡┱嬲 姆⒚骷遙 帳跫業男燎誒投 肫洳恍嗟墓 ǎ 疵揮械玫接τ械鬧厥雍妥鵓礎1糾湊廡磯嚳⒚骷搖⒁帳跫葉加Ω妹 羥嗍罰 墑牽 持謂準度唇 髕芳由系弁蹌旰嘔蚨教展倮糶帳暇菸 延校 投 嫉男彰 幢"宣德青花""康熙青花" 等湮沒了。當我們了解青花瓷器的歷史時,絕不能為這些名稱所拘泥,誤認是統治階級、督陶官吏、御窯廠的成就。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隨處可取,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
2、陶器燒制的溫度比較低一般是800攝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較高。
4、陶器一般單純由陶胎組成,到后來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嶺土)的無機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方法制成的器皿統稱為陶瓷。自古以來,專門從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業稱為陶瓷手工業。中國陶器生產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縣的南莊頭遺址發現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蘇省溧水縣回峰山的神仙洞遺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國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已出現大量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紅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繪陶以及各類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陶塑藝術品、建筑陶構件大量生產。戰國時期發明了鉛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溫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產的三彩釉陶,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藝術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產逐漸減少,轉而生產琉璃建筑構件。由于瓷器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陶器生產日益養活但從未間斷。瓷器是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藝不夠成熟,又稱為原始青瓷。漢代青瓷燒造逐漸成熟,擺脫原始狀態,進入早期瓷器階段。黑瓷在漢代開始出現,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廣泛發展,形成一個個獨具風格的系統。黑瓷工藝大大提高,進入藝術瓷器的領域。北方的內丘、臨城、淄博、安陽等地也于北朝時期開始生產青瓷,并發明白瓷。隋唐時期,瓷器生產開始繁榮。宋代是瓷器藝術高度發展的時期,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鈞窯、建窯、德化窯、景德鎮窯、吉州窯、耀州窯、西村窯、潮州窯等處的產品各具豐姿。元代景德鎮成為瓷器生產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對瓷器工藝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青花、釉里紅、白瓷、黑瓷等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明清時期,各地方大瓷窯體系逐漸衰落,被生產供當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鎮的官窯和民窯繼承中國陶瓷藝術的傳統,大放異彩。
中國陶瓷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藝品。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對外經濟、文化的交往,陶瓷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國,許多國家瓷器工藝的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中國陶瓷工藝的影響。陶瓷也與茶葉、絲綢并稱為中國三大特產而名揚中外。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瓷器的裝飾的時代特征
瓷器的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產重要的鑒定內容。有的裝飾僅見于某一朝代的畫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見的帶狀印紋貼鋪首或佛像紋樣,為西晉時獨有。而隋代青瓷上則多用朵花、草葉、條紋母體的單獨紋樣的均衡式帶狀或圖形圖案或構圖的模印裝飾。有的紋飾則幾個朝代延襲使用,成為傳統紋飾,但又各具時代特征。如蓮瓣紋,南朝時多以雙劃線表現,瓣身瘦長;唐五代時蓮瓣頭尖削;元代的則寬博。所以,瓷器的裝飾是瓷器鑒定時,斷代和辨偽的有力依據。
瓷器主要的裝飾技法
印花 用刻有裝飾花紋的印模,在坯體尚未干透時模印于坯體之上的一種裝飾技法。春秋戰國時印紋硬陶即已廣泛采用,此后,成為我國瓷器裝飾的傳統技法之一。宋代定窯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劃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劃出線條紋樣的一種裝飾技法。宋代較盛行,圖案有花卉、人物、禽鳥、龍鳳等。
刻花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裝飾花紋的技法。特點是用力較大、線條較劃花深而寬。以宋代北方耀州窯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 在劃出花紋的瓷坯上,將花紋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種裝飾技法。其特點是花紋凸起,具立體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窯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時山西地區瓷窯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別具一格。
貼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種花紋圖案,然后貼于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技法。唐代長沙窯的青釉褐斑貼花器物,以及河南礬縣窯唐三彩貼花裝飾均名噪一時。
剪紙貼花 運用傳統的剪紙藝術,將剪紙花樣移植到瓷器上一種裝飾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窯獨創。如在黑釉茶盞器內,飾以梅花、木葉、鸞鳳、蛺蝶等花樣,剪紙效果顯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開光 指在器物顯著部位,勾勒出長、方、圓、菱形、云頭、花瓣等形狀的欄框,其內再繪花繪、圖案,有突出主題的作用。因這種方法有如屋內開窗見光,故名開光。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時瓷器上的開光裝飾更加豐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開瓷器上再燒成的一種裝飾技法。宋定窯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傳世。文獻有宋定窯“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的記載。此后,遼、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繪時有所見。
鏤空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紋的一種裝飾技法。清乾隆時鏤空工藝達于頂峰。有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等,皆為精妙之作。
裝飾特征
瓷器的裝飾技法是指裝飾所運用的工藝和技術。裝飾特征則是指因運用不同的裝飾技法而在瓷器的裝飾特征,也是鑒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
紫口鐵足 南宋官窯、傳世哥窯及宋代龍泉窯個別品種。因為胎骨含鐵量較高,在還原氣氛中焙燒時,器口釉汁下流,釉層薄處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現鐵黑色,即所謂的“紫口鐵足”。
金絲鐵線 傳世哥窯瓷器,由于燒制時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形成釉面開片,大紋片呈現黑色,小紋片呈金黃色,一黑一黃,即所謂“金絲鐵線”。
開片 又稱“冰裂紋”。系因瓷器裝燒時胎釉膨脹系數不同所致。
出筋 南宋時龍泉窯的青瓷,制作時某些部位作條狀凸起,施釉時刻處的釉層極薄,顏色因而淺淡,形成對比,此即“出筋”。
蚯蚓走泥紋 瓷坯施釉后晾坯時,釉層產生裂痕,焙燒時釉汁流動使裂痕彌合,產生如蚯蚓走泥蠕動后遺留的痕跡,故名。為南宋河南禹縣鈞窯瓷器獨有的裝飾特征。
蟹爪紋 宋代汝窯青瓷獨有的裝飾特征。釉片紋猶如蟹爪,故名。
淚痕 瓷器施釉時,因釉厚而下垂形成似落淚后留下的痕跡。宋定窯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瓷器藝術奇葩
明清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尤其彩瓷得到巨大發展,器物造型豐富,紋飾繁多精美。在明清瓷器百花園中,有兩朵奇葩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是收藏界熱捧的焦點,升值空間巨大。那就是青花和琺瑯彩。
藝術之美
“明清瓷器在古玩收藏中別具特色,即使沒有收藏價值,也有藝術價值。”7月29日,在海口一位收藏愛好者許先生家中,記者領略了明清瓷器的藝術之美。
一件是明永樂年間的青花折枝花卉瓜果紋梅瓶。此瓶小口、短頸、豐肩、圓腹至足部微外敞。瓶身青花繪折枝花卉、瓜果紋,花色濃翠、色如蘭寶;瓶內繪釉里紅瓜果紋。
而一件清乾隆年間的瓷胎畫琺瑯山水人物瓶,高僅10公分,小巧精致,可握于手中把玩。奇特的是畫法,為中西合璧,通身以琺瑯彩釉為地,頸足部繪蓮枝花卉、海水、回紋飾,腹部則對稱繪以四幅圖畫:山水圖和嬰婦圖。畫工細致到嬰婦圖的發須、睫毛,甚至光線透過窗戶打到人物臉部變幻的柔和色澤,都栩栩如生、恰到好處。
青花貴在鈷料
青花瓷又稱青花,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經1300攝氏度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瓷器,被國外稱為中國的“國瓷”。最貴重的青花瓷,出自兩個朝代:元至正和明永樂,又稱至正型青花瓷和永宣型青花瓷。
許先生說,第一對至正型青花瓷瓶是1950年在英國博物館里發現的,從此人們才知道元代也有青花。元青花的珍貴,與進口料蘇麻離青有關。蘇麻離青原產于波斯卡山夸姆薩村,古文獻記載為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中國,往往用于青花的點睛之筆。景德鎮后來結合高嶺土研制出的青花料,更勝一籌。
到了明代,青花瓷改變了元代形大、體重、胎厚的風格,變得薄厚適度,器型俊美,畫面疏朗、簡潔、明快。
青花瓷器歷來是藏家的寵兒。據了解,目前,我國國內現存各地傳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僅有200多件,可見元青花的稀缺。
在許先生眼中,青花的獨特之處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畫工。青花的畫工非常繁褥,但繁而不俗。通過放大鏡,還可以見到蘇麻離青的暈散效果。其次,由于鈷料的作用,青花顏色濃郁、青翠。再者,由于青花通常先在瓷胎上作畫,罩上一層油后再燒制,能永不褪色。
琺瑯彩的中國特色
琺瑯彩起源于埃及,16世紀開始進入歐洲。當時,琺瑯彩是畫在銅器上的,在明朝景泰年間始傳入中國。琺瑯彩在中國的流傳,與康熙皇帝分不開。康熙26年,宮廷里請來一批法國畫師,專研如何將銅胎畫琺瑯釉彩應用在瓷器上,供皇家專用。至康熙56年,法國發明一種銅胎畫琺瑯,用于鼻煙壺、首飾盒上,當時供不應求,開創了中國瓷胎畫琺瑯的先河。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其花紋凸起有立體感,畫面瑰麗。到雍正時期,把琺瑯彩中花、鳥、竹、石與詩、書法融為一體,富麗中見古雅之風。這時期,粉彩瓷器的畫面也開始有了明暗、濃淡、深淺的變化與過渡。
2005年10月23日,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以1億1548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新的世界記錄。
在眾多古玩中,琺瑯彩瓷器為何如此貴重?
許先生說,琺瑯彩反映的是藝術和歷史價值。當時,琺瑯彩為皇家專門訂制,每一件琺瑯彩瓷器都有記載,受皇室親自監控及嚴謹審查,繪畫絕少重復。
收藏須謹慎
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藏家提醒,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形成了一定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
近年來,青花瓷器的收藏隨著大勢走熱,行情越來越好,即使是民間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而琺瑯彩,由于數量控制嚴禁格,身價自是不話下。記者了解到,在海南,涉及青花、琺瑯彩的收藏其實并不多。
許先生提醒,青花瓷和琺瑯彩真品很少,涉足此領域須異常謹慎。要有一定的歷史積累,對歷朝歷代的興衰變化,得有一定了解,因為瓷器的興衰也是隨著朝代而變化的。其次,還要看個人的財力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檔次較高、價值貴重的瓷器,最好要有專業人士“掌眼”,切不可憑著感覺或者抱著投機撿漏的心理,盲目購買。
至于下一步,青花和琺瑯彩的升值空間如何?許先生認為,在各種拍賣會上,青花和琺瑯彩目前的價位已經非常高,下一步仍會有一定升值空間。但要象以前拍出連翻幾倍的“天價”,已不太可能。
“海歸文物”也有贗品 專家教你如何識別
人們常以為海外回流的文物件件是真品,其實不然。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公司在為今春藝術品拍賣征集瓷器拍品時,從“海歸文物”中多次發現贗品。瓷器鑒定專家常福全說,參與拍賣要多看、多問、少掏錢,不要盲目“崇洋”。
南京有位企業家新近收藏了兩件價值不菲的元、明瓷器“珍品”,日前邀請常福全去鑒定,其中一件洪武釉里紅扁瓶,是企業家親自帶了顧問從印度一位藏家手中購買的;還有一件瓷罐是從YN一個有名望的家族中收購的,經鑒定全是贗品。那位企業家頓足大呼:“這下可慘了!”
近年來,隨著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逐漸回暖,收藏隊伍不斷擴大,致使長期流散在海外的文物紛紛回流,出現在內陸拍賣市場。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機會,從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購買文物,回來參加投拍。
常福全說,這些海外贗品,尤其是瓷器,就是迎合這種心理應運而生的。這些運用高科技仿制出來的“文物”,常人很難辨別,專家有時也會看“走眼”。加上50年代,上海、北京和廣州的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都設有特藝部,專把景德鎮制作的仿古產品作為工藝品出口換匯。這批瓷器現在也有人從海外買回來,作為古董參加拍賣。
如何識別新舊瓷器
胎質:舊:緊密、細膩
新:疏松、粗糙制作:舊:工藝精致,一絲不茍
新:工藝粗劣,不拘小節造型:舊:線條流暢,形體莊重美觀
新:線條生硬不暢,外形笨拙畫意:舊:內容充滿當時的氣息,畫面有山有水有人物,且栩栩如生新:內容充滿現代氣息,畫面呈麻木感款式:舊:字體工整流暢,規規矩矩
新:字體不夠工整(由于出現了電腦版,此款現在鑒定中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明洪武青花特征
明代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最主要的產品,它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洪武官窯青花是承前啟衙的一代產品,繼承了無青花傳統,但工事有余,變化不多。圖案題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紋為主布局趨于簡單,紋出現五爪,五爪尖連成一個圓形;一般以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及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為釉底外,其余均為糙底。糙底的盤、碗之類底部有紅色護胎釉且多數有明顯刷紋。洪武青花瓷的圖案以花卉紋為主。特別多見匾菊紋。從傳世品及景德鎮窯址發現的標本看,洪武年間以碗類為主的民窯表花粗瓷底部無釉且有尖釘狀凸起,仍保留了無代斜削足的特點。
明清瓷器造型紋飾特征
明清兩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瓶、罐、壺、盤、碗等器物都有多種形式。青花瓷器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歷經四百年盛燒不衰。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產生不同的色調效果與風格,這已成為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受到了西亞銀器、銅器的影響,執壺、花澆、折沿盆、燭臺、缽等都具有西亞作風。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盤、碗、洗等是這一時期常見的器形。紋飾中以龍鳳紋占主要比重,并貫穿于整個明、清時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裝飾上的顯著特點是阿拉伯文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點是葫蘆瓶較多,方的、圓的、上圓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應有盡有。此外,方形器物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紋飾上道教色彩濃厚,典型的紋飾有八仙人、云鶴八卦。纓絡紋也是這時期長見的紋飾。
康熙時期民窯瓷器有很大的發展,外銷數量很大,歐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窯的瓷器。雙耳蓋瓶等具有歐洲瓷的造型特點。人物紋、山水紋鳳尾尊、棒棰瓶比較多見。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藍色明亮,層次較多,具有水墨畫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間,嘉靖、萬歷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而到康熙時期,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紅、綠、紫彩還可分化出深淺不同的色調。紋飾題材幾乎無所不包,人物、鳥獸、花草、蟲蝶生動而艷麗,達到了歷史上五彩瓷器的發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