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道 據日本《東京新聞》1月30日報道,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毒株中存在變異方式有異于當前主流類型的亞型毒株。日本國內已有逾300例亞型確診病例。亞型毒株的傳播能力更強,或導致第六波疫情終結點延后。除此以外,由于亞型毒株在核酸檢測中不易被發現,歐洲還將其稱為“隱形奧密克戎”。日本由于采取不同的檢測方法,目前仍能檢出此種毒株。
報道稱,奧密克戎變異株發生多處刺突蛋白變異,傳播能力和免疫逃避能力強于德爾塔等變異株。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奧密克戎變異株中的當前主要流行類型和亞型分別命名為“BA.1”和“BA.2”。
報道指出,BA.1在核酸檢測中會出現刺突蛋白基因脫靶現象。歐洲一些國家以此作為判別奧密克戎和德爾塔變異株的依據。但由于BA.2無此現象,因此也被稱為“隱形奧密克戎”。
日本厚生勞動省負責人明確表示,使用日本國內的檢測方法檢測兩種奧密克戎變異株,精確度和靈敏度均維持不變。與歐洲的方法不同,日本主要通過是否存在L452R這一德爾塔特有的位點突變來判別變異株,因此可以檢出兩種類型的奧密克戎變異株。但要想區分是BA.1型還是BA.2型,還需要進行基因測序。
據統計,日本國內自2021年12月下旬以來的三周內已發現27例BA.2確診病例,相當于同期BA.1確診病例人數的0.4%。之前則有313例由菲律賓等地輸入的BA.2確診病例。專家認為,不能輕視BA.2的危害,應繼續進行觀察。有數據顯示,BA.2的傳播能力比當前主要流行的BA.1高18%。
據報道,丹麥2021年12月下旬出現BA.1的感染高峰,單日新增病例達到2萬例左右。之后雖下降至1.8萬例,但本月初再度由降轉升,原因是病毒類型由BA.1變為BA.2。2022年1月中旬,當地感染BA.2的患者占比超過60%,單日新增病例突破4萬例,情況不斷惡化。
報道指出,目前尚無報告顯示感染BA.1和BA.2的患者在重癥率上存在差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副教授武內寬明指出,沒必要對兩種奧密克戎變異株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他指出,日本主要流行的毒株如果也變為BA.2,則不能否認第六波疫情終結點延后的可能性。如果能夠預測流行趨勢,就能提早完善醫療體系。今后需要加強基因測序工作,及早掌握BA.2的傳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