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腫的驗方秘方參赭鎮氣湯,治陰陽兩虛,喘逆迫促,有將脫之勢;亦治腎虛不攝,沖氣上干,致胃氣不降作滿悶。
[通治方];金夢賢:四子克喘場,經多年考證,療效對勁。
麻黃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8克蘇子10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10克干姜10克細辛10克五味子6克川貝10克米殼6克
份量可憑據季候、春秋、體質而定。此方藥味普通環境下不隨便變更,如麻黃,只要在血壓太高或心房纖顫或服后不克不及入眠者,能夠酌情減量或易以香薷;另如干姜,非在陽氣過衰、熱熾傷津癥狀較著者,不宜沉動。細辛的用量較大,但臨床實踐中不單無副感化,并且結果杰出,罕用則療效好,萬勿以"細辛不外錢"耳食之言,而隨便減量。--《現代名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
段英廉:保肺湯,治肺氣腫之浮腫,古道熱腸悸,短氣沒有得臥。
黨參20克杏仁10克黃芪2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白芍8克葶藶子8克干姜10克知母20克桂枝10克公英10克遠志10克黃芩10克五味子10克大生地片35克公丁噴鼻l0克大棗18枚(劈碎)水煎服。--《吉林省名老中醫經驗選編》
虞持:家傳方,治遠年喘急。
桑木內蛀蟲糞(炒)90克萊菔子(炒)45克杏仁(不來皮尖,炒)45克甘草(生)60克
共為極細終,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年夜。每服50-70丸,濃姜湯收下。--《醫教正傳》卷兩
[辨證方]
1、寒證
張仲景:小青龍湯,治咳逆倚息不得臥。
麻黃9克(去節)芍藥9克五味子9克干姜9克甘草9克(炙)細辛9克桂枝g克(去皮)半夏9克(洗)
上8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黃,加l00毫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150毫升,去滓,溫服50毫升。--《金匱要略》卷中
田從豁:哮喘、收氣管炎是一種多病發,但持久以去貧乏有用的防治辦法,欲與近期療效尤其不容易。曾用揭敷療法對數千例病人停止臨床察看,正在古方根本上幾易其藥戰穴位。研造成了"冬病夏治消喘膏",獲得了不變的療效,特別是遠期療效較好,有防備復收的根治感化。
炙白芥子玄胡各2l克甘遂細辛各12克
上藥共研細末,為一人一年用量。每一年夏日三伏天利用。每次用三分之一藥面,加生姜汁調成稀膏狀(每次用鮮生姜60克,洗凈浸泡后搗碎,擠出姜汁)別離攤在6塊曲徑5厘米的細紙或塑料布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個穴位上,然后用橡皮膏牢固,一樣平常貼4~6小時。若是局部有炙烤感或痛苦悲傷,可以提早取下;如貼后部分有發癢、發熱溫馨感,可多貼幾小時,待枯燥后再掀下。每隔10天貼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共貼3次。不管緩解期病人或有現癥的病人都可使用,一般持續貼治3年。本法對身冷背寒,常常吐白稀痰等陽虛偏寒的效果較好;若怕熱,你知道氣管炎咳嗽{SA特優生}[第11集]。常常吐黃粘痰等熱象明明者結果較差。若肺部傳染有發燒,歸并支氣管擴大,經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貼治。一般好天午時前后貼治為佳,陰雨天貼治效果較差。貼藥已取下前,不宜勾當太多,以避免藥物挪動脫降。--《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
2、熱證
姜秋華:余臨床調查發明,有一方對熱喘很是適合。
百部9克開金鎖15克全瓜萎15克馬勃3克北天竺6克天漿殼3只五味子9克
水煎服。另炒地龍粉9克,用糯米管拆服,每次3克,日服2次。
--《今世名醫臨證精髓?咳喘專輯》
==
哮喘的驗方秘方射干麻黃湯,治咳而上氣。喉中火雞聲。
[通治方]
陳澤霖:先父陳耀堂以為哮喘發作時,呼長吸短,乃腎氣缺乏,吸人之氣不能歸腎而至,治宜標本統籌。有一通用方:
蜜炙麻黃9克光杏仁9克生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3克干姜3克旋覆花9克(包)死苦草3克
寒,加附片9克、黑錫丹9克(包煎);熱,加黃芩9克、地龍9克、桑白皮9克;陰虛,加沙參9克、麥冬9克;痰多,加白礬6克、半夏9克;痰不容易咳出,加白芥子6克、炙遠志6克;動則喘甚,加補骨脂9克、核桃肉9克;干重,加川樸9克、半夏9克。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姜春華:對正在發作的病員我自組一方,來自古今官方及日本、晨鮮雙方,將個中治喘有用藥合在一路,名截喘方,藥物是:
旋覆花9克鼠鞠草15克全瓜萎15克防風9克合悲皮15克老鸛草15克碧桃干15克五味子9克野蕎麥根15克。
氣虛,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陰虛,加生熟地各15克;痰多,加半夏9克、貝母9克;干咳,加玄參9克、麥冬9克;熱證,加竹瀝30克、石膏30克;寒證,加附子9克、肉桂3克。
--《名醫特點經歷精髓》
[辨證方]1、寒證;張仲景:射干麻黃湯,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13枚(一法9克)麻黃12克生姜12克細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6克大棗7枚半夏(大者,洗)8枚(一法25克)
上9味,以水3600毫升,先煮麻黃兩沸,往上沫,納諸藥,煮取900毫降,分溫3服。
--《金匱要略》卷上
沈仲圭:我以為此病以冷哮為常睹,其癥吸吸短促,喉間痰叫,痰清而密,胸膈謙悶,舌苔白滑,脈象浮松,治宜溫肺散寒,豁痰利竅,費氏鵝梨湯主之。方用:杏仁、蘇子、蔞仁各9克,當回6克,半夏9克,橘仁4.5克,茯苓9克,梨汁1杯(突入),鐘乳石12克,麻黃6克,桑皮9克,水煎。--《名醫特征履歷英華》
張璐:治熱哮痰喘,用胡椒49粒,進活蝦蟆背中,鹽泥煅存性,臥時分3次醇酒服之。羸者涼分五七服,用之輒效。如有伏熱者誤用,喘順倍劇,不成不辨。--《張氏醫通》卷四
2、虛證王文鼎:但見脈上部浮數,下部兩尺沉細,為上盛下虛,以下虛為主,治宜大補肺氣,納氣歸腎,予全實一氣湯衍化方:人參30~60克(或潞黨參60~90克),熟地30克,山萸肉12克,麥冬15克,五味子3克,懷牛膝10克,白芥子6克,生姜5片。臨床曾用此方治愈或節制多例此型遠年哮喘患者。如一例年僅20歲,病程17年的女性支氣管哮喘患者,經此方治療月余,竟獲近期掌握之精良療效。--《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
郭子光:參蛤散加味,治療10多例固執性支氣管哮喘病人,均取得良效。
蛤蚧2對(去頭足)人參15克山藥60克苦杏仁24克上等沉香12克上等肉桂12克京半夏30克黃芪60克紫皮胡桃60克炒白果30克桑白皮30克甘草15克
上藥共研細面為一料藥,密設備用。每次4~6克,每日3次,開水送下。舌質紅,苔薄黃者,去肉桂,加女貞子30克、枸杞子30克。--《千家妙方》上冊
3、實證傅再希:余臨證遇哮證,自擬一方,每獲良效。藥用:麻黃、小牙白(炙,去皮弦)、川樸、陳皮各6克,白芥子(炒,研)、姜半夏、茯苓各9克,細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紅棗3枚。如系熱正引發,兼見心渴、里赤者,麻黃、細辛、牙皂、白芥子亦可利用(重量穩定),只須方中配以石膏24克、黃芩9克,切不行齊用寒涼藥,那是余醫治哮證的一面經驗.-《名老中醫醫話》
[食療方]陳復正:治哮喘痰氣阻塞者。
雪梨汁1杯生姜汁1/4杯蜂蜜半杯薄荷細末30克和勻,用器盛,重湯煮1時之久,肆意取食。
--《幼幼散成》卷三
龔廷賢:治吼積方。用雞蛋1個,略敲碎益,膜不破,浸尿缸內三四晝夜,掏出煮熟,食之神效。--《萬病回春》卷二
===
咳嗽(支氣管炎)的驗方人參敗毒散,為咳家世一神方,環球少有知者。
[通治方]陳澤霖:在急性爆發時,先女陳耀堂老中醫有一通用方。
霜桑葉9克前胡9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桔梗6克鳳凰衣4.5克玉胡蝶6克魚腥草30克家蕎麥根30克佛耳草15克
有發熱的,加黃芩、天竺黃;痰咯不爽,加枳實、淡竹瀝;痰液清稀,加冬瓜子、白芥子;兼有氣喘,加蜜炙麻黃、地龍;黃痰,加萎皮、大貝母。《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程國彭:止嗽散,治諸般咳嗽。
桔梗(炒)荊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60克陳皮(水洗去白)500克
共為末。每服9克,開水調下,食后臨臥服;初感風寒,生姜湯調下。《醫學心悟》卷三
[辨證圓]
1、寒證;陳復正:人參敗毒散,為咳家世一神方,環球少有知者。
人參2克芽桔梗3.6克正川芎白云苓陳枳殼信前胡各3克川羌活2克川獨活1.5克北柴胡南薄荷荊芥穗北防風凈連翹各3克炙甘草1.5克
生姜1片為引。水煎,半餓服,每日1劑。《幼幼集成》卷三
邵長枯:形寒胸悶,咳白沫痰,我經常使用附子、姜竹茹、葶藶子、五加皮、白術各9克,陳葫蘆、米仁根各18克,黃荊子1.2克,細辛3克,制成合劑,名溫肺化飲糖漿,對咳痰、胸悶、形寒等癥,有服從在70%~80%。《名醫特點經驗粗華》
郭銘疑:對腎陽虛者,龔教員重用附子等溫陽藥,自擬扶腎蠲飲湯:制附片30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細辛6克,炙甘草9克。用于咯白泡痰,量多易出,畏寒怯冷,咳喘動甚尤劇,舌淡苔白滑,脈弦尺弱者有效。附子要先煎熟透,以去其毒,服之不麻口方可。據我體味:若痰多味咸,咳喘氣促,舌暗紅或紫,舌上無苔,或呈輿圖舌,脈大無力而數者,當用金水六君煎。方中熟地要重用至30克擺布,余藥為其四五分之一便可,不然,本末顛倒,效必不著。《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2、熱證
趙兇逆:我在臨床按照慢性支氣管炎咳喘癥狀特性,制成咳喘沖劑,合用于老年人暫咳虛嗽和痰喘痼徐;也可用于中感咳喘患者,顛末較少時候臨床理論運用,頗受大眾接待。
桔梗30克貝母30克杏仁40克天龍50克白芥子30克洋金花2克黃芩30克罌粟殼15克山藥30克
上藥共257克,制成60袋,每袋約4克閣下,1日3次,每次1~2袋。《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曹希平:咯痰不爽,久咯痰不能出,痰稠成塊或如絲,非論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均有較好的效果。
黨參15克麥冬12克黑芝麻12克桑葉15克生杷葉20克生石膏30克杏仁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北京市老中醫經驗選編》(二)
陳士鐸:人有驟感風熱,一時咳嗽,鼻塞欠亨,嗽重痰必先渾后濁,畏風畏寒,此風冷進于外相,肺經先受之也。方用擅集湯。
麥冬9克蘇葉6克茯苓9克玄參6克甘草3克黃芩2.4克天門冬9克款冬花1.5克貝母3克
水煎服。《辨證偶聞》卷三
段英廉:治慢性支氣管喘氣,以咳喘息逆、胸滿氣短為主證,兼有胸內煩熱者。
黨參10克甘草8克干姜10克知母10克牛蒡子8克生地(切片)20克地龍10克黃芩10克大棗12個(劈開)水煎服。
多年臨床實踐觀測,奉方治慢性喘息、胸內煩熱者,服四劑多可收效。曾治一王姓婦人,年五十余,患喘息病十八年。自言咳喘日甚,胸中熾熱,屢治無效。診其脈弦數,舌苔黃膩,為其開上方,囑其連服5劑。服厥后診,自行喘息煩熱均減,囑其繼服本方。數往后欣喜來告,服藥10余劑,喘息至今未作,食欲增添,體力加強。《吉林省名老中醫經驗選編》
===
哮喘斷根秘方(噴鼻港東華病院傳方)==本文由改正揭曉
批注;治喘分真假,不分很難痊,本方治實喘,七日即病愈。
出處;本方是疇前東華病院積年經驗的中醫中藥驗方,治真癥的咳嗽哮喘,屢用屢效。
癥狀;此癥發作工夫晝夜不定,病者面色紅潤,身材非強,初時微咳,繼則漸重,氣急喘促,力求呼出為快,喉內痰聲如牽鋸或如笛音,喘勢稍緩,才咳吐粘痰,痰色黃或成塊,煩渴引飲,舌色薄黃,易以平臥。
驗方;京柿蒂、殼冬花各五錢,炙麻黃(去節)七錢半,黃岑、桑白、法夏各七錢半,蘇子、炙甘草各六錢,北杏仁一兩,白果肉五十五粒(用慢火炒黃勿令焦)。
服法;將此十味藥共研為細末,每用五錢,以水一碗半煎存八分,去渣溫服,每日日夕各一服,重癥者每日三服。
忌諱;忌吃辛辣香燥,煎炒炙爆,膏梁美味,雞鵝羊肉,蝦蟹燒酒,肥膩甜滯等物,均應戒吃。
專治;實癥哮喘斷根秘方(仁愛善堂傳方)
講明;虛癥哮喘病,使人很難醫,本方六味藥,旬日除根愈。
癥狀;此癥其來緩,其聲嘶,氣候幻化或逢風寒必發,發時多先作咳,呼吸隨之急促,乃至上氣不接下氣,喉內痰嗚做響如曉曉聲,盜汗淋漓,白痰帶泡,哈腰俯伏,誠惶誠恐,面青唇白或帶淡籃,舌苔淡白。
驗方;黨參一兩,五味子一錢。
吃法;用水二碗煎至八分,送下「六味地黃丸」三錢,嚴峻者可逐日遲早各服一次,連服十余天當即康復,能夠斷根,不會復發。
忌諱;慎風寒,節房欲,忌吃寒涼食物,西洋菜、白菜、芥菜,汽水啤酒,太咸太甜,蝦蟹蘿卜。
按;本善堂經驗多年,贈方送藥,歷豐年所,古將此方登報公然,藉為救治貧病者。此中「六味地黃丸」各大中藥店有賣。
*
祖傳方治哮喘--治病救人揭橥
固本止哮丸;構成:人參、白果、京半夏、白術、川貝母、紫河車各31克,黃芪、鹿銜草、熟地(另蒸,搗爛如泥)各62克,椒目50克。方藥加減:偏脾虛減豆、雞內金各40克;偏偏腎陽虛加肉桂、補骨脂各30克;偏腎陽虛加枸杞、女貞子各60克;挾瘀血者加丹參、紅花各40克。
制法與服法:劃分將以上各藥研成細末,夾雜平均,加熟地、蜂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用量減半。
主治:慢性支氣管哮喘。
成效:補肺益腎,健脾化痰,納氣仄喘。
順應癥:合用于肺、脾、腎虛而至的支氣管哮喘減緩期。哮喘重復發生發火,呼多吸少,短氣不絕,自汗畏風,易于傷風,食少口淡,舌量淡,脈細有力等。
方解:方中人參、黃芪、白果補肺益氣,斂肺平喘,以加強衛外功用,削減發作;京半夏、白術健脾益氣,燥濕祛痰,以根絕生痰之源;川貝母、鹿銜草、椒目化痰平喘,祛已成之痰;紫河車補腎挖精,峻補精血。諸藥適用,具有補肺益腎健脾化痰之功,恰中慢性支氣管哮喘,正虛痰阻的病機特點,故用于治療哮喘減緩期有奇效。
典范病例
周某,男,11歲,初診,素稟不敷,患支氣管哮喘5年余。最后服用中、西藥可以緩解,遠兩年癥狀逐步減輕,每晚必發,加大服藥劑量但初末不克不及節制。現患女面無人色,氣短累力,食欲不振,夜尿頻多。舌質淡,脈沉細。證屬肺脾性虛,痰濁阻肺,腎虛掉納。尾用周氏固本止哮湯(丸改湯生效更速)加豆、山藥,3劑。二診,咳喘有所緩解,仍用上方再進4劑。三診,諸癥大減,囑其對峙服用,以支全功。
===
*哮喘:山西長治:張志坐
杏仁半兩、蜂蜜一兩,水煎服治無年哮喘。
--
*哮喘外敷痛苦悲傷處.驗方
京柿蒂、殼冬花各五錢,炙麻黃(去節)七錢半,黃岑、桑白、法夏各七錢半,蘇子、炙甘草各六錢,北杏仁一兩,白果肉五十五粒(用慢火炒黃勿令焦)。將此十味藥共研為粗末,每用五錢,以水一碗半煎存八分,去渣溫服,每日遲早各一服,重癥者每日三服
==
慢性支氣管炎殊效方==轉載自蔓陀蘿花
筆者采取"貝蔞行咳梨膏糖"醫治緩性支氣管炎百余例,總有效力達100%,康復率為78%。丹方:瓜蔞霜200克,百開、杏仁、遠志、蘇子、芥子、川貝、桑黑皮、葶藶子各50克,萊子、麥冬、黑虎、蛤蚧各40克,冬蟲草30克,大白棗20克,共研極細末。先將藥用烏沙糖300克、飴糖200克插手優良蜂稀200克和陳梨汁400克,用文水燉至糖熔解,插足全數藥末,調勻,制成9克重的藥膏塊。每次取5克塊,將其嚼碎用溫開水送服,逐日早、早各一次,飯后服,連服20-40天可愈。本品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大及肺氣腫等癥也具有明顯療效。服藥時代;寬禁飲酒、抽煙吃辛辣刺激性食品。
===
*氣管炎:北京大夫:李中和
有桐樹上的大青蟲,雜棉清油炸焦吃下,逐日三次,每次1條,不加鹽。3-5日即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