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自戀”這個詞來開玩笑,意思大概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話里話外總是不忘顯擺自己。但從心理學的概念解讀,“自戀”是一種從生命最初就帶來的心理品質。
古希臘神話中的咔索斯,愛上自己的倒影難以自拔,最后成了水仙花。弗洛伊德、蘭克、克萊因等心理學家也都對自戀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而在《童年之謎》中,羅尼·索蘭進一步捕獲到了自嬰幼兒出生到這個世界,到兒童、青少年、成年整個人生履歷中,“自戀”情結的發展、變化和影響,目的就在于解開童年經歷對我們日常體驗的未知影響。
羅尼·索蘭師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是資深的精神分析師。在這本書中,她深入探討了自戀和自我,本我和客體等多重關系,寫出了這些心理體驗的發展軌跡和演化過程。借著羅尼·索蘭的透徹分析,我們會察覺到被我們忽略的童年,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到底占有多大的重要性,也會發現原來內心深處的動搖和苦惱,其實和童年的自己也有著牽扯不斷的關系。
比如在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就是因為童年時候的陰影,而本能地對周圍的人都呈現出較強的防范性。縱使有對她視如己出的養母,一直在溫暖和關心著她,她依然會有輕微的社交恐懼,抗拒和他人的接觸。這其實不難理解,在倍感自己弱小的童年時代,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都會被放大,進而形成某些刻板印象,也就是心里有了結。討論童年期的分離和個體化,討論其中的自戀、自我和依戀,就是在這基礎上,逃不掉那些隱形的創傷。
回到自戀這個話題上,生命最初的自戀特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嬰兒時代的全能自戀,到人際關系建立后的逐漸人性化,所處的環境,所受的經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左右自戀的發展方向。而能否在童年時期得到良好的引導,關系到之后一整個成長軌跡。
自戀可以成為一種督促力,一種保護屏障。弗洛伊德就曾指出,自戀的“抵抗刺激的保護功能遠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為重要”。但反過來,全能自戀有一種“無所不能”的錯覺,如果沒有得到完善的發展,也容易在成年時反映出“不優秀就不配活”,或者是“世界該照自我的意愿轉”等想法。這些都稱得上糟糕且不討喜的表現,一不注意就容易成為壓垮我們的那根稻草。
人的童年提出了整個一生的問題,但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等到成年。
這是比利時作家弗朗茲·海侖斯說過的一句話。的確,關于童年的記憶,大部分會成為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影響我們一生。
但誠如羅尼·索蘭所說,“治療師不可能取代其真實的父母”,身為父母,我們就不得不注意到這一點,并盡可能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溫柔的親密感,教會孩子找到排解壞情緒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