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余華接過張藝謀支付的《活著》的改編費后,那筆“巨款”被壓在枕頭底下好幾天。這部因為一句歌詞而寫成的小說,成了他筆下永不褪色的經典巨著,走向了英國、德國、日本等諸多國家,也讓每一個讀完這本小說的人,或是潸然淚下,或是感慨萬千。
而這部小說,也不負眾望地拿下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以及代表意大利文學最高獎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各種文學大獎,時隔多年,依然穩穩地位列暢銷書榜單。
故事是以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展開描述的。在余華銜接自然的筆觸下,我們仿佛看到了福貴的內心獨白,也追隨著福貴的充滿戲劇性的悲劇經歷,看到了生活中的各種苦難。
福貴的出生其實還算幸運,但這個被寵壞而叛逆的游手好閑的少爺,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福貴因為好賭而失去了優越的生活環境,連帶著父母和妻女,都因為他而只能和好日子告別,開始吃苦受累的生活。
不過,也因為輸了全部身家這件事,反而讓福貴的性情得到了180度大轉變。福貴本來只是一味地依靠父母,沒有成熟的內心世界,雖然心中也會有振興家業的大理想,但沒有付諸實際的行動,只有想靠運氣拼一把的白日夢,他的墮落也成了必然。
一夜間一無所有這件事,成了打醒他的一巴掌,他終于能夠好好地看清眼前的事情,而備受打擊的父母再也無法填補他闖的禍,也讓他開始明白自己身上還有一個家的責任。
好在福貴沒有選擇逃避,沒有在困境中沉淪,他開始有了悔恨的意識,也開始腳踏實地愿意為這個家付出。雖然為時已晚,而且身上還有很多我們看不慣的地方,但福貴正是在這種過程中感受到了活著的意義。
相比之下,家珍、鳳霞、有慶、二喜等更讓我們嘆息,他們一生都在忍受著悲苦和貧寒,卻也用身上熠熠生輝的善良,讓我們感到溫暖和美好。家珍應該是沒得挑的好妻子,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弱女子的堅強。
在福貴最艱難的時候,家珍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選擇了陪伴,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沒有怨過福貴一句。鳳霞和有慶都是那么懂事而乖巧,他們面對生活的苦難,沒有嫌棄父母,或者嫌棄自己出生錯了地方,而是一直在努力地為這個家做點什么,一直用單純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他們仿佛就是活著的溫情所在,也是支撐著福貴在痛苦中堅持下去的亮光,當在生活中吃盡了苦頭,心中所感受到的至真的親情,便成了福貴內心深處永遠的慰藉,家人的存在,還有身邊那些善良,讓福貴有了活著的希望,也讓福貴感受到了活著的力量。
“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認識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余華在自序中所寫。
當故事的最后,人和牛的背影逐漸遠去,陪伴福貴的,只剩下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我們也在萬千思緒中,看到了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