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不難理解。
佛系
是指抱有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不苛求、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既然叫“佛系”,自然是取自佛教的修行態度。佛教的修行是為了正果,為了求得心靈上的慰藉和超脫,主動放棄肉體上的感覺和沉迷。這和當今社會中大批自詡“佛系”的生活狀態是有一定區別的。
說到底,佛教還是為了進步而退步,為了取而舍,即為了到達佛的境界放棄人的私欲。而“佛系”這個狀態,要么是性格使然、要么是壓力所迫,讓人們沒有了對當下的物質追求的動力。房子買不起,車子懶得供,只要自己過得去,什么都無所謂。
其實這正是蜂起于上世紀末,直到如今還在大部分地方流行的“快樂教育”所導致的。
就好像當年國足的“快樂足球”,演變到如今就是毫無廉恥之心的“我反正就這樣”的心態。日本人發明了“佛系”這個詞,也正是一代“平成廢材”教育失敗的集中體現。
在中國,這種消極、無力的生活狀態迅速得到青年的認同,同樣是因為獨生子女這一代的“快樂教育”。只要快樂就好了啊,不爭不搶過一生,雖然源自父母美好的護犢愿望,卻無意中帶出了一大幫子對社會、對人類沒有任何益處的“佛系”青年。
當然,并不都是這樣。但是這種觀念的流行必然有其社會基礎。
這也是歷史上佛教多次被滅的原因。不注重當下,只想著來世,不積極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只管自己過得開心,這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社會里,不就是廢材嘛。
宅文化
宅文化在當下基本上也被理解為二次元青年不出門的一種生活狀態。很多時候也是廢材的代名詞。
但是“廢”者宅,只是宅文化的一個分支,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宅居者。
這個宅文化也不是霓虹之國發明的,咱們老祖宗宅家里的可多了。
陶淵明算不算個宅男?仔細想想不算,他還要“采菊東籬下”,可他“心遠地自偏”,實際上在精神上已經把自己完全放逐,就是個典型的“田園宅男”。王安石變法失敗,就不得不宅了,卻宅在院子里用自己的“半山體”捅破了宋詩的天花板。
這些是不情愿宅的,還有開開心心宅的。
袁枚主動放棄仕途的奔競,回家搞個大宅院,起名叫“隨園”,邊宅邊做學問,收了一群女弟子,弄出出著名的《隨園詩話》。
這些古代的著名宅男宅女,正是宅文化的創造者、繼承者、發揚者。當代的宅文化也很流行,一些學者教授,不慕名利熱鬧,宅在家里寫文章做學問,也是不錯的生活。
那么大家理解的一箱泡面,一條網線,一臺電腦過日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輕人宅生活呢?
是不是就不可取?也不對。
社會經濟的發達,為宅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尤其網絡世界的發達,讓宅居者有了一個溝通世界的窗口。網絡上一呼百應,隨叫隨到實在是比以前電話聯系,走家串戶的效率高上千百倍。
宅可以宅得有內涵,又可以宅得頹廢,這都屬于不同的打發時間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把“宅”和“廢”相提并論,認為宅就是頹廢,就是沒追求,就是脫離社會。其實并不是這樣。宅居者并不寂寞,如同一個高冷的美女,風騷都在心底,擺出來反而無趣。
廢,是頹廢,是對社會追求的放棄,對生活的無望,是生無可戀還死不得,于是就混下去,有啥吃啥,走哪算哪。
所以你看,“廢”其實和“佛系”更像,而這只是宅文化的一個分支而已。
我們同樣可以宅得不頹廢啊。
什么叫在家里辦公?這不也是宅文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