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唐詩宋詞,也就是說為什么詩和詞分別成為唐宋兩個朝代的文學代表?
唐詩宋詞的問題
這個說法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他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并提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概念,大家覺得挺有理,便廣泛使用了。甚至很多朋友就錯以為唐朝只有詩,而宋朝只有詞牌,元朝只有戲曲,到了明清就只有小說了。
這是很荒謬的理解。
是王國維的問題嗎?當然不是。王國維學問很深,他提出來的概念是對文學史做出了研究之后的簡略化提示,至于讀者如何理解,就得看讀者自身的功力。
只是大多數只知其然罷了。
有很多朋友就會批評我了:我們當然知道同時期還有其他文體,唐朝也有曲子詞,宋朝也有宋詩,元朝多的是詩詞,清朝還有納蘭性德,只不過這些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清朝的小說相比較其他的文體來說,是當時代的主流,創造了當時代的文化輝煌,在當時代地位崇高。所以才會有“唐詩宋詞”一說。
這么說對不對?
還是不正確。
我們要通讀詩詞史,才會清楚明白。宋詩的地位在當時是絕對高于宋詞的,在以后的所有年代里,詩詞的地位都高于戲曲、小說,直到今天。
實際上王國維是什么意思呢?王國維是從文體本身的發展高潮階段來進行區別劃分的。
詩源于上古,成熟于《詩經》,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的鋪墊,通過初唐盛唐格律的成型,在唐朝達到了頂峰。
記住,是格律使得詩達到了頂峰。
很多朋友喜歡說格律限制了詩的發展,讓詩走入了死亡。其實沒有格律,詩會死得更快。
格律是將詩的一種格式固化,成為上層文學,從某種意上來說,其實是延續了古詩的壽命。宋詩在格律之后,走入說理的境界、孤清高潔,在文學地位上遠遠超出詞牌這種俗艷文體,直到蘇軾、辛棄疾出來,詞牌才漸漸有了些地位,但是還是無法和詩并肩。
而對于詞牌本身而言,在唐初發于民間“曲子詞”,經過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馮延巳、李煜這些詞人的準備,已經浸潤了婉轉、艷麗的底色。
有了前期詞人的創作和豐富,詞牌在宋朝迎來了柳永,蘇軾,周邦彥三巨頭。他們對詞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和豐富整理。
柳永豐富了詞調,發明長調慢詞,豐富了寫作格式;蘇軾開拓了詞的內容,萬事萬物皆可入詞,徹底打翻了高級文人鄙視詞牌的俗見,讓詞牌終于登上大雅之堂;周邦彥對詞牌格律的精研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詞風上,集前人之大成,且避開前人之缺點,同時也形成自己回環曲折的藝術手法。
再加上辛棄疾,李清照,黃庭堅,秦觀,張元干,吳文英,姜夔等等優秀詞人的大放異彩,終于造就了宋詞的輝煌,詞牌創作達到頂峰。
正因為詩在唐朝達到頂峰,所以我們稱“唐詩”。而詞牌在宋朝達到頂峰,所以我們稱“宋詞”。
所以說,王國維本身的說法沒有問題,只是我們很多人道聽途說,沒有他那么高深的學問,自己又對詩詞史不了解,就容易誤會這些話的意思。
即便看到這里,還是會有很多人說,這有什么打緊?反正我就是這么理解的,也沒什么問題啊。
確實沒什么問題,你自己都沒有弄清楚的想法,別人自然也不能要求指責。沒有求知的心,講再多也是白講。
晚清第一詞人
附帶說一句,王國維還說過“納蘭性德是晚清第一詞人”,不知道被多少人引用過。他們都是納蘭性德的鐵粉,在大學問家王國維這里找到了證據支持,便自以為自己的愛好就真的是官方認證了。
王國維何止說過納蘭性德是晚清第一詞人,他甚至說過“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看看,又誤會了吧?
不是說納蘭詞不好,而是第一人還真算不上。是不是王國維的表敘有問題?和“唐詩宋詞”一樣,他說的是他的意思,我們理解是我們的意思。
是我們自己太淺薄。
學問家說這些話是有背景的,而我們喜歡把背景忽略,直接用大而化之的話來代表一切。實際上詞牌的風格早在北宋蘇軾出來,就已經劃分出豪放、婉約的派別,在南宋婉約派繼續發展,又分出清空的風格,超出了婉約。在體式上強化格律,出現了格律派。在表達上,更加雅化,越來越凸顯了高級文人化的特點。
詞的地位不斷提升,同時風格流派不斷產生。而納蘭詞則屬于經典婉約派。在這一派里,說他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并不為過。
為什么?因為別人都不再沉溺在這種婉約風格里了,別的流派在向外發展,不斷創新,不斷改變,只有納蘭沒有變化,那自然在這個流派里,是第一人了。
納蘭詞風格柔弱,情感低沉,長于思考,不善形象。 如果我們多讀讀清代的陳維崧、朱彝尊、厲鶚、文廷式、王鵬運,就會發現納蘭詞不過如此。
為什么納蘭詞在當代非常流行?因為詩詞文化的衰落。好的詩詞,我們讀得太少。而納蘭詞和如今流行的小情調特別搭。
很多人又會說了,我就是喜歡他的詞優美、傷感。
沒有問題。就好像你要認為“唐詩宋詞”就是因為這些文體就是當時第一一樣,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不要因為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體”、“納蘭是晚清第一詞人”,就錯誤地讓王國維的看法來為你自己的幼稚觀點代言。
因為王國維的話不僅僅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