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曲與詩詞的區別到底在哪——淺析元曲的前世今生

要搞清楚元曲與詩詞的區別,我們首先要知道元曲是什么,為什么會有人混淆元曲和詩詞。

“元曲”到底是什么?

“元曲”的概念來自“唐詩宋詞元曲”,即王國維所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所以“元曲”實際上是指元朝的文學,這個“曲”,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同,其實是指“戲曲”。王國維寫過一本《中國戲曲史》的書,就是講元代戲曲。

元曲指戲曲的說法歷來是被專家學者所公認的,但是我們提到元曲,立刻想到了什么?對了,就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由于從小的教育,導致大部分中國老百姓認為“元曲”是指元散曲——也就是元代這種類似于前唐古體詩,兩宋詞牌的文字作品。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產生元曲與詩詞的區別何在的疑問。

其實這個問題是問元曲中的散曲與詩詞的區別何在,至于戲曲,和詩詞不存在可比性,是不會產生混淆的。但是說散曲,戲曲是繞不過去的。

戲曲是散曲產生的基礎

戲曲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大概起源于唐朝時的“參軍戲”。這種形式類似于如今的單口相聲,一個人,一套詞,定個調,屬于一種說唱模式,講起來比如今的脫口秀顯得更有意思些。而那些訂好了宮調的唱詞,同行拿到手上,也就知道如何演唱,這就為行業的標準化做好了準備。到了金代,這種模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叫做“諸宮調”。

為什么叫“諸宮調”?一個人在說唱的時候要進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唱詞,即進入各種不同的宮調詞。不同的人物或敘述,會用不同的宮調,連起來,就是一整套表演。

金滅亡之后,元朝和南宋對峙的四十多年中,這段時期的文學形式,可以說是宋的,也可以說是元的,就出現了多人表演模式,越來越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戲劇形式了。在元統治的北方,這種形式就叫北曲。南宋的戲曲發展晚一些,被稱為南戲。老一個人站著說唱多沒意思啊,就有很多演員參與進來,化妝、搭臺子,進入角色開始扮演了。而音樂也從“諸宮調”形式發展成為“曲牌”。

這也是“戲曲”二字的由來。

而我們所謂之“元曲”主要就是指從“諸宮調”發展起來的戲曲。正是戲曲的空前發展,為散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戲曲的發展,就不會出現散曲。今人編寫的《全元曲》,第一部分就是元雜劇(北曲),第二部分是南戲,第三部分才是散曲。

元曲的興盛

南宋末年,隨著詞牌的雅化,創作活力逐漸枯竭。但是民間的創作熱情從來不會因為一種文學形式的瀕臨死亡而停留,他們會在一種形式立不起來的時候迅速涌入其他創作形式,進行紓解和尋路。

當時有哪些路子可以走呢?詩,因為唐宋兩代已經變得格式謹嚴,意境孤清,甚至帶有濃重的說教味道,老百姓喜歡、尊敬但是并不愛玩——可遠觀不可褻玩,這也是為什么宋朝詞牌大發展的緣故。

既然詞的路走不通,詩又回不去,所以民間創作熱情就被接地氣的“諸宮調”、后來的“北曲南戲”給吸引了去——而這些發自天然的創作大多是以艷情、流俗為主——這是流行的必然因素和性格。

但是我們縱觀詩歌史,就會發現無論哪一種文學形式,走的路子都是從民間來——高級文人參與——雅化失去活力——被其他文學形式取代。這就是“起承轉合”的必然發展規律。

詩走這條路,走了一千年。詞走這條路,走了六百年。而曲從出現到興盛再到高級文人大量介入,大概就是幾十年間的事情,這和整個詩歌史的發展比起來,簡直就是電光火石的一瞬間而已。

為什么元曲的發展如此迅速?這和元朝的政治、社會原因有關。

元朝馬上治國,早期對漢人儒學非常輕視,儒生在元初的社會地位排在末尾。其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也就是說比乞丐稍好一點,比娼妓都不如。開國很久也沒有開科舉,文人學無所用,報國無門,詩詞都沒有實際用處,一身的才華就都奔新興的“戲曲”來了。文人一旦參與,自然就會對低俗的、沒有文采的作品進行大量修改和再創作,同時由于文人自身地位低下,所以能夠很好地拿捏尺度,既去蕪存菁,又不脫離群眾,戲曲也得以昌盛、流行,并逐漸登上登堂入室。

當時的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四大戲曲家,個個都是大文人,后來的王實甫,文采更高。

散曲的形成

元初沒有用武之地的漢人文人投身于曲,進行了大量的創作。

可是創作一部戲文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像關漢卿寫了一輩子的戲,也就六十多部,那平時偶爾的小情緒要如何抒發呢?就采用了戲曲所使用的“宮調”、“曲牌”來寫情感,表達思想。這種新的詩歌體式,就被稱為“散曲”。這個“散”字,當然是相對于戲曲的成本成套而言的。

散曲是單獨創作的,并不是從戲曲里面取出一小節來的,但是散曲是遵從元曲的寫作方法的。在這里我們就會發現“散曲”和“詞牌”的第一個大的不同點,它們的音樂的風格和來源是不同的。詞牌的音樂我們看詞牌名就知道,大多來自古樂府或者唐教坊曲,然后就是音樂家們的自度曲。而散曲的附著,則來源于戲曲,從戲曲的發展我們就知道,這些音樂更多地來自民間,即“曲牌”、”諸宮調“。

所以我們看到詞牌的標準命名法,是“詞牌名”+“標題”,如《念奴嬌·懷古》,而曲要在前面再加上個“宮調”,是“宮調+曲牌+標題”這種結構,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當然,散曲的標注沒有這么嚴格,如《天凈沙·秋思》,就省略了“宮調”,只有“曲牌名”和“標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朋友混淆詞和曲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我們如果知道“天凈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屬北曲越調,自然就不會把這首作品認為是詞了。

其實稱之為“散曲”,也不過是我們后人的稱呼,在當時的文人,并不認為這是什么新形勢。他們對自己寫的散曲,稱之為“樂府”或者“新樂府”。

是不是相當耳熟?樂府自從秦朝設立以來,后世的根據音樂創作的文字都冠以“樂府”之名,這其中,“漢樂府”,毫無疑問是詩的一種形式,而中唐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就是在舊樂府音樂散佚,使用唐教坊音樂重寫填字創作,這和元朝的散曲形成確實是異曲同工。

所以,元朝文人自認散曲為“新樂府”是有傳承的一種正確認識。也從文人角度證明了詩、詞、散曲本來同源,都是出自中國古體詩,只不過在格律化(脫離音樂)和非格律(律古)的路上分道揚鑣。非格律化的古體詩則發展成為律古,一部分被宋朝的詞牌音樂收編,成為宋詞,一部分沒有音樂,依然沿用樂府標題(李白的那些作品為代表),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詞牌音樂消亡,但是格式固定下來。戲曲音樂的興起,附著于元朝音樂的這一部分古體詩——我們就稱之為“元散曲”。

正因為同源,才相似,才需要找出區別來。

散曲的結構

基于戲曲結構產生的散曲,分為三種形式。

第一種就是最像詞的小令。它跟詞的形式差不多,不分上下闋。詞的小令,也不分上下闋。這兩者的區別就是音樂,“詞牌”和“曲牌”。

第二種是套數。是同一個宮調的多種“曲牌”,連綴起來,表現一個意思。形式上像是成套的小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三種叫帶過曲。帶過曲,其實就是同一宮調的小令,連續多寫幾首,如同組詩一樣,就叫帶過曲了。

注意第二種和第三種的區別,主要在于內容。套數,是一套小令說一個事情,而帶過曲,雖然是組詩,但是內容并不緊密,可能互不相關,起到的是帶過作用。

我們平時接觸得最多的自然是掛曲牌的小令,因為和詞牌小令實在是非常像,至于詞牌、曲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已經散佚,或者說(曲牌)跟散佚沒什么區別,那是專業的東西,所以當我們只看文字的時候,非常容易混淆散曲小令和詞牌小令。

這些都是演唱用的,歸根結底還是歌詞。不要認為散曲是從戲曲里拿出來的,戲曲里的每個曲牌,都是整部戲的組成部分。而散曲是單獨創作的,一出來就是那樣。

這就好像不要認為絕句是律詩剔除中二聯得到的詩體一樣,雖然很多情況下完全成立。

元代的大戲曲家,閑時就通過散曲來抒發個人情感,因為有曲牌,自然也拿來唱,所以實際上散曲在他們手中起到的功用和宋詞在宋朝文人手中類似。到了后來,很多不寫戲曲的文人也開始創作散曲,就好像詩詞一樣,成為普遍流行的個人情感表達方式。

比如張養浩、張久可、喬吉,就是散曲三大家,但人家不寫戲曲。

元曲和宋詞的區別

因為二者的根源都來自古體詩,又長相類似,所以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至于古體詩和詞的淵源,另有文章闡述,就不在這里多說。

首先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音樂不同。詞附著于詞牌,曲附著于曲牌。但是到了今天,我們雖然知道這么個理,卻無法得到切身感受。舉個不大得體的例子,這大概就類似于古風音樂下的歌詞和流行音樂下的歌詞吧。

第二點就是押韻不同。在中國漢字音韻變遷史上來看,元朝是發音轉變最重要的時代。這當然是因為戰爭遷移和政權改變,元代北方官話里面已經沒有了入聲韻,也就是說元朝官話和我們今天的說話可能就差不了多少了。這和平水韻的唐音宋調可以說差別巨大,而興盛于元朝的元曲必然是使用大多數人能聽懂、習慣的北方話作為韻腳——這就類似于今天很多人用新韻寫舊體詩一樣,雖然體制是舊的,但是要現代人聽懂,用新韻是最簡單的事情。

元曲的寫作者們就使用北方話作為韻腳,這也是后來的“十三轍”的來源。同時元曲放寬押韻規則,原本在詩詞中不能使用的“平仄通押”,到了元曲中就是可以的了。比如“張”和“掌”,在詩詞中押韻就犯忌,而在曲中沒有問題。

是不是想到了現代歌詞?

第三點,就更加像現代歌詞了。曲的韻腳稠密,甚至有的句句都押韻。看當下的流行歌曲,特別是句式較長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句句押韻。而詞因為是嚴格的格律體,斷句必然有平仄變換,絕對不會出現句句押韻的格式。

另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詞牌格式雖然有變體,但在每個體式中,限定都是死的,字數不能改變的。曲就可以,可以加很多襯字、虛字,顯得句式更長,也更靈活一些。

總的來說,怎么舒服怎么來。從宋詞到元曲的解放,簡直就像小腳女人的放足,又可以看做是中國古詩從格律到白話詩的大躍進。

內容上的區別

內容上的區別,就是于元曲的自身特色。元曲的藝術特色,帶著很強的時代因素。

元曲就是當時代的白話作品,很少用典。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人看懂,看戲曲的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而高層統治者也是文化素質不高,你寫得高深了,別人看不懂,看不懂就沒有打賞。所以元曲實際上是市場倒逼的產物。

戲文最注重的就是講故事,所以敘事能力在元曲的創作中非常重要。這種戲曲中的作風同樣影響到了散曲。

另外文字白話,那么是不是表達可以曲折呢?就好像咱們今天很多朋友寫的作品,文字淺白、內容卻晦澀艱深,也不行。元曲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不但文字淺白,內容也必須直白——還是一個原因,寫復雜了人家看不懂。

而這種文字和內容都淺白,加上高層對意識形態沒有監管意識(不懂,或者沒放在眼里),導致元曲呈現出一種既俗氣又潑辣的特色。

如無名氏的《醉太平·堂堂大元》: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這就是指著統治者鼻子在罵了,元曲散曲的潑辣勁可見一斑。

除了這種批判社會的作品,更多的是流俗,類似于前些年的東北二人轉,在社會底層打著色情的擦邊球。

有生命力,但是不雅致。

這是無法調和的事情,當元曲在高級文人手中逐漸雅致起來,因為詩詞橫亙在前,散曲反而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地位——所以我們今天談到“唐詩宋詞元曲”的時候,用戲曲來占住這個坑。

前期的散曲和艷詩、曲子詞一樣上不了臺面,而后期的散曲和詞牌、律古又著實有些重合,在普通人的意識中模糊,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也就比較尷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詩、宋詞、元曲10大巔峰之作
元曲從興起發展到衰落
元曲
閑話作曲(散曲寫作)
【詩詞滋養心靈】散曲相關知識漫談
史良昭《元曲三百首》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永平县| 万盛区| 阜新市| 永顺县| 黄石市| 宁河县| 百色市| 霍林郭勒市| 烟台市| 绥宁县| 皮山县| 宁明县| 高密市| 论坛| 吉安县| 淮南市| 武乡县| 肃南| 璧山县| 徐汇区| 舟山市| 繁峙县| 宽城| 洛扎县| 西华县| 鄂尔多斯市| 和龙市| 湄潭县| 琼海市| 商城县| 灵山县| 眉山市| 永善县| 安康市| 二手房| 平遥县| 宝坻区| 绥阳县| 织金县|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