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仙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么是心即理呢?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理?
朱熹與王陽明
1、什么是心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
心的功能是思考。
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于目。汝心之聽發竅于耳。汝心之言發竅于囗。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
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于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于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于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于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于四肢。
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里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孟子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
很顯然,心學的心不是人體那一團血肉,不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器官。否則已死的人,他的心臟器官還在,但是他不能夠視、聽、言、動了。你的心,就是指那個能夠主宰眼睛視、耳朵聽、口言、四肢行動的東西。
打個比喻,人的軀體就像一套衣服,是誰或者什么東西穿著軀體這件衣服,那就是心。這個心,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2、什么是理
什么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么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說自己也是師從于老師,他的老師是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至于“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己體悟而創造出來的。那就是說北宋二程(程顥和頤兄弟)之前,沒有天理這一說法。二程創造了天理一說,他們說“萬物皆有一個理”,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沒有“存亡加減”,理是永恒存在的。這個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統轄萬物。它包含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法則、原則、標準,它又是至善的。
二程
3、什么是心即理
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否認“心即理”。他們認為心只不過是人心的一種知覺意識,是變化和不穩定的,容易陷入誤區而偏于自私。心的作用有正邪之區別,自古以來,辨別心之正邪的詞匯有:道心、人心、本心、私心、天理、人欲、良知、私欲、物欲等。
程朱認為理在外,心在內,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如何讓心與理合一?王陽明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多年。他十多歲時遍讀朱熹的書籍,相信他的即物窮理之說。為了驗證即物窮理,他選擇了自家庭院外面的竹林,決心要用即物窮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企圖去悟出竹子背后的理,他面對竹林靜坐了七天,結果勞思成疾,但是還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從此他懷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窮理之說。
守仁格竹
直到王陽明三十七歲的龍場悟道,他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誤也。”根據王陽明的說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說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說“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無理”。
這樣,“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無理”。心與理合一,不再是心與理為二。理不在心外,這樣就無須即物窮理,而是理在心上求。為學功夫不再支離破碎,而是簡易直截。
良知與邪心,一個是高尚純潔,一個是卑劣污濁。良知之心則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這就需要致良知,為善去惡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為各種行為的標準、原則、法則,而邪心、私心則不能。
致良知
王學末流,如異端者李贄,歪曲了“心即理”,認為私心私欲也是天理,所以后來心學的流弊,被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痛批。不過王學末流,已經不是陸王的本旨了。學心學,還當回歸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