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被譽為“甘草之鄉(xiāng)”和“灘羊之鄉(xiāng)”,鹽池在媒體的宣傳中早已司空見慣,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后,我們踏上了去往鹽池的路。走進鹽池,引入眼簾的是廣闊的戈壁灘,但是這里的戈壁灘并不荒涼,都有綠色的植被。這些植被就是羊群的主要飼料,天然沒有污染。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也使這里的甘草生長茂密,享譽全國。
灘羊
到了鹽池,不得不提到明長城。
你認(rèn)識的長城:是北京的八達嶺、是秦皇島的山海關(guān)、是山西的雁門關(guān)、還是甘肅的嘉峪關(guān)?可是你知道嗎,在寧夏有“關(guān)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的鹽池明長城,享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美譽。
明長城
明長城花馬池營明長城寧夏鎮(zhèn)重要關(guān)堡,即今寧夏鹽池縣城關(guān)。嘉靖年間曾議將指揮西北四鎮(zhèn)長城防御的陜西三邊總制府移鎮(zhèn)花馬池,可見其軍事之重要。明朝內(nèi)邊長城主要是利用戰(zhàn)國時期秦長城遺址修建的,戰(zhàn)國秦長城在今西吉、固原、彭陽縣境秦昭襄王時筑以防御匈奴族,今遺跡尚存,寧夏境內(nèi)長約200公里。
明長城—鹽池段
鹽池共有4道長城,一道隋長城,三道明長城,全長259公里。隋長城基本上已被明長城覆蓋,很難分辨出痕跡?!对娊?jīng)》中曾記載,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命大將南仲率軍士到朔方筑城,防御游牧民族的事情。有人認(rèn)為,文中的”城“,就是長城的前身。又有專家考證,此”城“即在今寧夏東北鹽池縣境內(nèi)。
石碑
長亭
北方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嘉峪關(guān)的萬里城防線上,寧夏境內(nèi)的倚長城而居的縣城而言,鹽池是唯一一座,也是北方唯一一座毗鄰長城而建的城市了;而鹽池的歷史,早有記載。早在秦時,鹽池名昫衍郡,在“派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時代,昫衍一詞直指向歷史的深處,盛世秦王的六合之術(shù)遠(yuǎn)及中原文化的邊緣之地,縣城一條南北向的主街命名的昫衍一詞表明鹽池的歷史身份,蒙恬北筑的長城雖不在此境內(nèi),但已經(jīng)延伸到三百公里外的固原,明時,朝廷在西北設(shè)固原關(guān)、下馬關(guān)、寧夏關(guān),三道防線,如三條屏障虎踞龍盤。
鹽池明長城,綿延在高低起伏的沙丘和荒野上,腳下一捧著一把黃土,仿佛能看到500多年來經(jīng)受著戰(zhàn)爭的洗禮和風(fēng)雨的侵蝕,此時的鹽池仿佛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衣衫藍樓,滿目蒼夷。
夕陽西下,想到在那個兵戎相接的年代,從此地出征的將士,生還者能有幾人?秦時明月在,漢時關(guān)隘在,長城腳下的興武營英雄堡仍在,戍邊的將士用累累白骨筑起的血肉長城卻灰飛煙滅,“可憐無定河邊骨,曾是春閨夢里人”,無定河,距離長城關(guān)也不過一百五十公里的距離。
夜晚的長城門
長城,是通往歷史最近的路;長城的歷史,是國家現(xiàn)存的文化記憶,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寧夏明長城的存在讓我們能離這段消逝的歷史近些,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