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從肺系橫出腋下”之論已深入人心,至于橫出腋下的起始穴問題,從古到今則又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起于云門穴(《針灸甲乙經》等);一云起于中府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對此,筆翻閱古今醫籍見解如下。
1.云門穴最早見于《素問·水熱穴論》中,《脈經》和《針灸甲乙經》均認為云門是手太陰脈氣所發之處,故將云門定為手太陰肺經的起始穴。中府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中,被列為手太陰肺經的第二個腧穴。唐代的《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均依從《針灸甲乙經》之說。只是宋代王惟一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才將云門、中府二穴的排列次序互易,定中府穴為手太陰肺經的起始穴。從此,元代的《十四經發揮》,明代的《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類經圖翼》《循經考穴編》,清代的《醫宗金鑒》乃至現今的針灸教材、著作又均依從后說。但在宋代以后的幾百年中,也有不少文獻諸如《蠡海集》《錦囊秘錄》《標幽賦》《針灸問對》,以及近人黃竹齋的《針灸經穴圖考》、日本學者小版元佑的《經穴纂要》等仍遵循《針灸甲乙經》的排列次序,定云門為起始穴。
《錦囊秘錄》中說:“人之氣血,周行無間,始于手太陰,出云門穴,歸于足厥陰,入于期門也。”《標幽賦》云:“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后。”
王啟才教授認為:《針灸甲乙經》為同時記載云門、中府二穴的最早針灸文獻,理應作為確定手太陰肺經起始穴的主要依據。《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之后的謬種流傳,實不足為憑。
2.其次,據手太陰肺經“從肺系橫出”的經脈循行走向分析,從云門下中府,再沿肩臂下行,較之先下中府,又上云門,再下肩臂更加順理成章,合乎經脈循行的走勢規律。
3.最后從古代醫家對腧穴的命名含義來看,門者,經氣出入之門戶也。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至足厥陰肝經而終,又從肝經傳注肺經,如此循環往復,周流不息。經氣從手太陰肺經起始后就有一個從體內淺出體表的部位,既然是“出”,這里就涉及一個經氣出入之門戶的問題了。《千金方翼》中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手太陰肺經為十二經流注之首,肺在上,主氣,其脈氣所出,猶如大自然之云氣。故《靈樞·玉版》說:“云氣者,天下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云出天氣。”云門即“天氣”出入之門戶。足厥陰肝經為十二經流注之末,最后一個腧穴是期門,至此,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已經完成一個周期,而從期門穴入里復注于手太陰肺經。古代醫家把手太陰肺經經氣所出之穴命名為“云門”,把足厥陰肝經的最后一個腧穴命名為“期門”,象征著十二經脈氣血從云門淺出體表,從期門深入體內,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