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愛這種古樸、和諧
中藥自神農嘗百草,伊尹制湯藥開始就逐漸成為中醫學治療的一種主要方法,后經醫圣張仲景集歷代經方之大成于巨著《傷寒雜病論》后,中藥更是成為了最重要的中醫治療方法。
其實自然界中的萬物并非均分陰陽五行之氣,而是各有其特質。
拿人來說吧,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身體特質,即體質。陰陽平和的理想體質甚為少見,大部分人或此有余,或彼不足,體質中都存在著某種偏性。
正是這種偏性,決定著我們的身體容易患哪種疾病。比如氣虛體質者比較容易出現腹瀉、腹脹、咳嗽、氣喘等病癥;陰虛體質者,容易出現失眠、焦慮、夜間盜汗等問題。
表現在中藥方面,即藥物各自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稱之為藥物的偏性。
中醫理論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機能失調的結果。
因此中藥防病治病的機理即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協調俯臟經絡機能,使機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當然只能盡量糾正這種偏性,使其朝陰陽平衡的方向來改善,一般不可能達到陰陽平和的理想狀態。)
現在讓我們了解以下藥的偏性即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氣
四氣,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病癥也有寒熱之分,中醫認為病癥寒熱根本上是由人體陰陽偏盛、偏衰引起的,四氣可用作調節人體的陰陽盛衰,寒熱變化,如寒涼之藥治療熱病,溫熱之藥治療寒病。
四氣出自《神農本草經》的“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中的溫熱屬陽性,寒涼屬陰性。溫僅次于熱,涼僅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質中而程度又有差異。對于有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熱、微寒予以區別。還有一些平性藥,其寒熱不明顯,當然其平性是相對而言,并未超出四性范圍。
在中醫臨床實踐中,除非遇見明顯嚴重的寒熱病癥,一般較少選用大寒大熱之藥。中醫藥學的經典之作神農本草經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對藥物進行了劃分。
上品多性味平和、無毒,多屬藥食兩用,久服無損于人;中品則性味偏頗較為明顯,常服容易造成人體內陰陽的失衡;下品則多性味偏頗十分明顯,或大寒大熱,或毒較大,只有去病之用,無養身之功。
所以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長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我個人也十分熱愛五谷養生,土里出來的東西是本,每日清晨喝五谷粉以作為早餐,五谷粉的類型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和側重自由調節,選用一些適合自己的植物花、果、葉、根、莖、皮、種子作為飲品。
一、寒性藥
藥性有寒,以瀉人體火熱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從外而侵襲;煩躁易怒,火邪可生于五臟;膏粱厚味,火邪可積聚于六腑。在表則清透,在里則清瀉;在氣則清氣,在血則涼血;在腑則通腑。下面兩者為常見寒藥:
生大黃
地黃
熟地黃
1、大黃:大黃素有“將軍”之名,最善攻下,斬關奪門。凡熱邪隆盛于體內,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選大黃攻伐。
2、黃連: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類藥的代表,最善清臟腑熱,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腸熱。夏日炎熱,人容易煩躁,為心火之癥,可在飲水時稍加一點黃連。中暑后或飲食不結,導致腹瀉痢疾,瀉下黃黏臭穢,或見膿血,后陰灼熱疼痛,是濕熱客于胃腸,亦可用黃連。
二、涼性藥
氣有小寒,謂之性涼。如果熱證不是很嚴重,或者患者體質偏于虛寒,不宜用大寒之藥,而選用清涼之藥。可解在表風熱之邪,陰血不足所致的燥熱內生,血熱躁動。下面三者為常見
薄荷
薄荷
1、薄荷:其清香宜人,可做夏日之飲品,可治外感風熱邪氣所導致的疾患,起疏風清熱之效。
2、麥冬:用于小熱傷及陰津或熱病后期邪氣漸去而陰液受損,可除此小熱,益此津虧。陰津受損表現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
3、丹參:丹參為紅色,補心,善于理血,涼血,活血,養血,且性味平和,不燥不滯。除非遇到血中熱像非常明顯,出現各種出血的表現,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一般中醫不主張用以寒藥,而用以涼藥。
三、熱性藥
人有大寒,因用熱藥。下面三者
見熱藥:
干姜
干姜
1、干姜:若是脾寒,可用干姜,其溫補脾胃,散寒,是溫補脾胃陽氣的主將。可發散解表,治療感冒;可溫胃止嘔,被譽為“嘔家圣藥”。
2、肉桂:若是腎寒,可用肉桂,引火歸原,尤作用于上火下寒之現象,如上面口舌生瘡,咽干鼻干,下面卻腰肢疼痛,小便清長。
3、附子:若是身體內外皆寒氣隆盛,或陽氣極度匱乏將要脫絕,就必須選用“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附子。
四、溫性藥
少火生氣,乃為溫,溫藥一般溫和怡人。常見幾類邪氣,風、濕、寒、氣滯血瘀多用溫法。風邪得辛溫而解,水濕痰飲得溫而化,寒邪得溫而散,氣血得溫而行。虛證中的氣虛、陽虛多用溫藥來補,即使陰血不足也常用溫藥。下面三者為常見溫藥:
1、防風:防范風邪。風邪為百病之長,其疾病大量與動搖有關。風小時,手抖動不止,頭搖擺不定:風大時,全身顫抖不休如帕金森病;再大一些,如抽風;人體最大的風為中風。也如風濕性關節炎,疼痛部位一直在膝、踝、肩、肘等
幾大關節游走不定。
新陳皮,其實也就是橘子皮
陳年陳皮,功效更大
2、陳皮:即干燥橘子皮,其味辛燥。痰濕與兩個臟關系最為密切,一是肺,二是脾。脾主運化水濕,脾氣推動無力,則水濕停聚為痰;痰濕隨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臟輕靈嬌嫩,濕邪最易停留。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陳皮溫燥善行,入肺脾,治療痰濕,尤為所長。
3、熟地黃:生地黃性寒,經酒蒸曬后成為熟地黃,寒性轉為溫性,為養血填精之要藥。
五、平性藥
下面兩者為常見平性藥:
山藥
山藥
1、山藥:脾胃虛弱者的良藥,適合長期益補,如小孩身材矮小,頭發枯黃,脾為虛弱,食量小。
2、甘草:甘草幾乎是處方中最常見的一味藥,其作用廣泛,具有調和作用。
以上是中藥四氣的簡單介紹,五行相生相克,一臟失衡,則其余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癥皆發于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郁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濕熱郁結,痰濕不化,肝氣郁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等五臟相關癥狀,
調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