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的概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或闡述事理。
說明文的結構:
(1)總分式
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
(2)遞進式
遞進式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3)連貫式
按照事物發展的過程、時間、因果、條件等關系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說明文的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
事物性說明文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目的是使讀者了解、按說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點。
事理性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
(2)按寫作方法分
一般性說明文:以平實的筆法,客觀準確地介紹人物、事物和知識,說明事物變化和事理,這類文章要求具體、科學和按寫淺顯易懂,所以又稱平實說明文。
文藝性說明文即科學小品,特點是用文藝的筆調,兼用描寫等方式,以對話、故事等形式來加強說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動、活潑、有趣。
說明文的順序:
(1)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用于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
(2)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用于介紹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3)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如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
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
下定義: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規定性的說明。
(2)舉例子
舉例子:列舉事例對事物作具體的說明。
(3)打比方
打比方:運用比喻手法,對事物進行形象化說明。
(4)作比較
將兩事物進行比較,說明事物的特征。
(5)列數字
列數字:用準確數字資料加以說明。
(6)分類別
分類別:按一定標準對較復雜的事物進行分類,再逐一說明。
說明文語言特點:
(1)說明語言準確、科學、嚴謹。
(2)說明語言多種多樣。
說明文的閱讀的基本要求:
(1)明確說明對象,抓住事物的特征。
(2)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結構。
(3)求判斷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4)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
支付寶搜索610166105領紅包。
本文內容選自《小學語文教材課內外知識大全》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