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霸氣帝王,在位54年,有43年都在打仗】
熟讀歷史的人,對漢武帝劉徹,相信都比較熟悉吧?
自其16歲登基繼位起,執(zhí)政50余載期間,天下安定。
其實這也是在意料之中,漢武帝繼位之前,
漢朝已經(jīng)有了60多年的歷史,天下相對已經(jīng)安定,
漢朝也是在中原大地站穩(wěn)了腳跟。
有了這些良好的基礎(chǔ),漢武帝做一個太太平平的皇帝,
是再正常不過了。然而漢武帝的執(zhí)政生涯里,
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南征北戰(zhàn),
這一切起源于漢朝當時的地理位置。
當時漢朝雖然已經(jīng)很穩(wěn)定,但是仍然有一些周邊小國,
隨時都在虎視眈眈盯著中原稱大這塊肥肉,
南有閩越,北有匈奴。
盡管漢武帝并沒有繼續(xù)侵犯他們的打算,
但是這些個小國卻并不安分。時間一長,
漢武帝劉徹怕這些小國聯(lián)合起來成為大患,
又對他們?nèi)靸深^的找事相當不滿,
于是他在自己獨享大權(quán)之后,決定征討這些鄰邦之國。
漢武帝首先從北方諸國著手,
他一改以往和親結(jié)幫的態(tài)度,
一舉進軍閩越國,逐一殲滅了其他國家。
不過雖然北方小國全被收入麾下,
但是最大的心患卻并不是這些不起眼的國家。
匈奴才是他認為最不好對付的國度,
為了除去這塊壓在他心上的石頭,
他讓麾下兩員非常有名的將領(lǐng)衛(wèi)青和霍去病,
連番征討,終于讓匈奴一眾潰不成軍,
節(jié)節(jié)敗退。這也是漢武帝人生最大的成就吧。
晚年漢武帝完全丟失了年輕時期的風采,
他當時已經(jīng)打仗打上癮了。
完全不顧國家是否還需要打仗。
連年征戰(zhàn),各種開銷早已經(jīng)掏空國庫,
戰(zhàn)亂不斷,民間更是哀聲載道。
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后來劉徹自己聽信小人之語一手主導了巫蠱,
沒想到竟然導致父子相殘,
太子自殺這種斷子絕孫之事。
發(fā)生了這些事以后,
劉徹徹底明白了,自己長年注重征戰(zhàn)。
忽略了很多問題。
他直言到:“我為我不計后果的征戰(zhàn)做出悔意。”
這件事足以見得漢武帝是非常坦蕩蕩的君子。
漢武帝對疆土的收攏,對漢朝的貢獻,
堪稱是千古一帝!
【25歲分封天下,一戰(zhàn)成名,用五萬人打敗50萬人】
秦始皇到會稽游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
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
“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這年他22歲。
后來章邯殺敗項梁,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
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
項羽見此狀況,于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
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告訴將士:
“宋義想要和齊聯(lián)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
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項羽暫為上將軍。
桓楚將此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帶兵對戰(zhàn)秦章邯,先是敗王離,斬蘇角,
后以5萬楚兵打敗章邯50萬精銳秦兵大破秦軍后,
項羽于轅門召見諸侯將領(lǐng),諸將無不跪前行,不敢仰視項羽。
于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于他。這一年他24歲。
后來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
入關(guān)中后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
于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余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后,
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
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
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
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
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這一年他25歲。
漢二年冬, 劉邦率領(lǐng)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
向東攻打楚國,項羽聽聞后,親率精兵三萬去救援彭城。
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
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余萬。
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
漢兵落入睢水十余萬,睢水為之不流。
項羽把劉邦包圍了三層,卻被一陣大風吹亂楚軍,
劉邦趁機率領(lǐng)數(shù)十騎兵走脫。
后來在項羽被劉邦算計60萬人圍的鐵桶一樣,
垓下兵敗帶帶領(lǐng)最后的28騎橫沖直撞又殺了千人,
他自己就殺了幾百人項羽一路逃到烏江,
遇見烏江亭長,
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
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
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于是,項羽下馬步戰(zhàn),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
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
此刻他才31歲。
【洪秀全如果沒有做錯這三件事,推翻清朝指日可待】
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的領(lǐng)導者洪秀全,
雖然是來自草莽之中,歷史上洪秀全,
也是因為幾次參加考試都失敗,
才發(fā)起了推翻清朝的的運動,
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震動了整個清朝甚至西方列強。
在洪秀全所領(lǐng)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
人人平等甚至都是以姐妹兄弟相稱,
田地也一起耕耘,這讓的廣西人民,
乃至全國人民都抱之羨慕之情,
這也是廣大的貧苦百姓最樸素的愿望,
所以當洪秀全發(fā)起運動時,
一下子就聚集了大批的支持者而且大都是民眾。
在太平天國起事的前期,當時洪秀全與楊清秀、石達開等人相互合作,不分你我,共同創(chuàng)造了整個太平天國的繁榮,但是他們卻注定不能共同富貴,因為性格上的巨大差異是他們不能克服的缺陷。當他們定都天京的時候,太平天國就有了與清朝相同的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區(qū)域,而且當時是民心所向,士兵多志氣也很旺盛,本來正是發(fā)展的大好時機,但洪秀全卻與各王鬧矛盾而且越鬧越大,因此我總結(jié)了洪秀全的三點缺點如下。 第一在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沒有趁機北上攻占清朝京城,而且有一點就是太平天國軍隊行事的不妥,他們在一些地方停留的時間太長,列如在圍觀長沙幾十天,沒有收獲的情況下沒有抓住廣西兵防空虛的時機立即北伐,二十與之在大山周旋。而后來子在天京定都之后也滋生了享樂情緒,士兵都沒有了當初起義時的勇氣和怒氣,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有了都城反而人天平軍膽怯了。第二就是內(nèi)部有利內(nèi)訌,洪秀全讓楊清秀、蕭朝貴和石達開等人相互殘殺。洪秀全知道楊清秀性格驕橫卻對其放縱,在楊青秀做出了"逼封萬歲"的舉動之后,才對其猛然進攻,更是指使蕭朝貴和石達開等人對付,本來就有隔閡的他們更是不留任何情面,到最后楊清秀被殺而洪秀全又逼走了石達開,最終太平天國淪落到了沒有軍隊的地步。 第三洪秀全貪圖享樂而忘了初心。本來的人人平等的福利,才造就了他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盛世,但是他卻不能守住自己當初的這份心態(tài),他貪戀美色甚至宮嬪加起來超過了當時的清朝皇帝,達到了驚人的2000多人,從中可知道當時洪秀全是多么的貪腐! 所以說如果洪秀全能克服其自身所帶的缺陷和局限,歷史或許會是另一種模樣。【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的一封信】
喜歡明朝的粉絲特別多,原因眾多,
其中一條就是,明朝的皇帝特別有骨氣。
比如說,崇禎認可上吊自殺,也不拋棄百姓。
臨死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
看過這封信,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李自成起義能成功,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當時,正是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中原災(zāi)荒嚴重,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
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
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
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quán),
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當時,明朝的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
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
應(yīng)該說,朱由檢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
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所以朱由檢幼年并不幸福。
五歲時,生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
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yǎng)。數(shù)年后,西李生了女兒,
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yǎng)至成人。
1622年,朱由檢被哥哥朱由校冊封為信王。
因為朱由校短命,又找不出別的近枝,
朱由檢僥幸成為明朝皇帝,年號崇禎。
崇禎是一個好皇帝,非常勤政,無奈萬年的明朝,
已經(jīng)爛透了,北有滿清勢力,南有李自成起義軍。
期間,大臣曾勸崇禎帝南遷,但是崇禎沒有同意,
他認為君臣和心,能夠度過難過,然而事與愿違。
根據(jù)資料記載,1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
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
然后,崇禎帝朱由檢手執(zhí)三眼槍,
與數(shù)十名太監(jiān)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
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
后轉(zhuǎn)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jīng)星散,
大門深鎖,太監(jiān)以利斧也無法劈開。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
城外已經(jīng)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
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
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
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
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
最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
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只紅鞋,
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jiān)王承恩陪同。
上吊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
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
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看到這封信了嘛?
其實他是看到了,但是并沒有按照崇禎的想法去做。
根據(jù)資料記載,農(nóng)民軍攻入皇宮,在清宮過程中,
沒有找到崇禎帝。
李自成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二十日午,才發(fā)現(xiàn)崇禎帝己自縊身亡。
后來,如何安置崇禎帝,
也成為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一道難題。
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尸體停在東華門側(cè),
裝入柳木棺內(nèi),搭蓋了臨時靈棚。明朝官員都不敢去看,
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
農(nóng)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
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
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yīng)三件事:
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fā)掘破壞;
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
李自成都一一答應(yīng)了。
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并沒有預(yù)建陵寢。
后來,李自成將崇禎帝埋入了田貴妃的墓中合葬。
后來,清朝人主中原后,為收買人心,
籠絡(luò)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
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
并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