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說到底,心理學到底能干嘛呢?除了畢業(yè)以后成為各個非常專業(yè)的心理學分支的從業(yè)者之外,我覺得對普通人來說,心理學還有三個用處:在我的情商課上,很多人都跟我說,自己是個聊天終結(jié)者:別人的話題,自己基本上都插不上話;好不容易說一句,瞬間冷場。
這里面當然有情商不足的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你講的東西實在乏味,讓人沒辦法產(chǎn)生興趣。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跟他聊天特別沒意思,因為只要是談到社會上的現(xiàn)象,最后到他這一定會變成傳統(tǒng)道德大講堂:學生跟老師發(fā)生沖突,就是“尊師重道”教化不足;男女朋友同居分手,一定是“有傷風化”,活該;父母子女爭執(zhí),就大談孝道;官民糾紛,就是政府腐敗……但是心理學卻可以幫助你在社交場上浴火重生。因為學了心理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話題都可以跟心理學扯上點關(guān)系,而且通常會很有趣。
比如,綜藝里看到老氣橫秋、頤指氣使的明星,可以用微表情分析一下他的心態(tài)。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可以一起參與;吃飯的時候,可以講解一下舌頭味蕾的分布,然后教大家如何更好地品嘗美食:甜的東西該怎么吃,咸的味道該怎么品;聽到別人說昨晚的夢,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一下【比如夢到墜落意味著什么】,還可以順勢談到神奇的清醒夢境(一種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夢的奇妙狀態(tài));閨蜜說到男朋友不聽話時,可以聊聊操作條件反射。畢竟斯金納的鴿子都能學會打乒乓球,為什么你不能讓男朋友學會洗個碗呢;如果看到明星出軌的八卦大瓜,更是可以顯示你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他們倆不合適,你看他們倆XXX,倪老師的愛情心理學早就說過XXX……”
一句話,只要你想變成社交boy/girl,心理學可以為你提供很多有趣的話題。第二,能讓你對自己和別人有更穩(wěn)定、更深入的了解。老子曾經(jīng)曰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這句話偏偏最難做到,因為我們的評價很容易走極端:對自己,要么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啥也不行;要么自視過高,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到。對別人也是一樣,要么俯瞰眾生,覺得別人都是坑貨;要么就高山仰止,覺得身邊都是大牛,就自己最水。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薛定諤式評價:周圍的人完全無法理解,好像一團亂碼;自己也完全無法理解,好像一個黑洞。這樣的評價方式當然很危險。對自己來說,波動的評價常常對心情造成暴擊傷害,讓自己一下子上天,一下子跌到谷底;而對別人來說,錯誤的判斷常常影響最后的交流、協(xié)商和談判的結(jié)果,甚至很多時候會誤大事。但是學了心理學你就知道了,其實大多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時候的表現(xiàn),都差不多,具有非常普遍的規(guī)律。
比如,在人的一生發(fā)展中,有幾個時期非常特殊,這段時期內(nèi)的人的表現(xiàn),如果放在其他時期跟瘋了沒兩樣,但是在這個時期卻是正常而且很普遍的。最典型的就是“青春期”。我接過好幾個咨詢,對象是青春期的孩子,來的時候父母都很擔心,說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整天神神叨叨,或者喜怒無常,是不是有病了。結(jié)果我一見,都是特別正常的孩子,所謂的“喜怒無?!?,就是該時期最常見的表現(xiàn),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每個中年人都會覺得自己沒用,這種情緒的低落不是一兩個人的特例。我記得有次咨詢里,40多歲的來訪者在幾次咨詢后,才很糾結(jié)地跟我坦白:“倪老師,其實我想過自殺的,我是不是有問題?”我當時就很坦然地告訴他,沒事,很多人都想過,包括我,自殺意圖偶爾出現(xiàn)是再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了——只要你別天天想,然后還詳細考慮過怎么執(zhí)行就行。所以,很多時候你以為只有你這樣,所以特別害怕。但心理學會讓你很有底氣地知道,哦,原來其實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我比我想象的要正常的多。第三,能讓你識破生活的“騙局”。
所謂的騙局,不是說別人真的故意騙你,而是一些忽悠的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zhì)。
有人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與其叫信息時代,不如叫“眼球時代”更合適。因為信息是如此之多,所以很多你看到的信息,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符合現(xiàn)實的,而是最抓眼球的——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多信息都會被扭曲,甚至完全成為了忽悠。
比如說,星座。
星座在80后之間,一度流行到“你要是不懂星座,就沒法和別人開啟聊天”的程度,網(wǎng)上也有各種關(guān)于不同星座的描述,比如“12星座分手/面試/床上的表現(xiàn)”,以及各種各樣的星座運勢。于是很多人就像追星一樣,追捧那些星座寫手,甚至每天早上通過APP上的星座預(yù)測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因為覺得他們說得都很準。但是如果你了解過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yīng)”【人們會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普遍性的人格描述,認為特別符合自己的情況】,你也可以很準。
比如,下次和同學聊天的時候,給你同學下一個評語:“你有的時候喜歡獨處,覺得那樣非常的寧靜而愜意,但是你內(nèi)心深處也有和別人交流的渴望”。相信我,說不定當場你就會獲得“神棍”稱號,完成“鐵口直斷”成就,然后你也就知道星座為什么會那么準了:因為任何一段描述,都適用于其他人。
再比如說,假如你住在美國,有一棟自己的房子,還有可愛的孩子。你的左邊鄰居家里收藏有槍,右邊鄰居家里有游泳池,你覺得你的孩子到哪家玩更安全呢?
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右邊那家。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錯誤,因為事實上左邊鄰居更安全一點:每年死于槍殺的兒童,只占游泳池溺斃人數(shù)的幾十分之一。那為什么我們還是會選擇右邊呢?因為一種叫可得性啟發(fā)式【根據(jù)某種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來的程度來進行概率判斷的方法:那些很容易就能回憶起來的信息,被認為比那些不太容易回憶起來的信息更常見】的懶癌思路。
基于同樣的思路,我們會覺得,槍比游泳池危險,火車比飛機安全,以色列的人口比尼日利亞多,以及著名的反智言論:中學沒畢業(yè)的人過得比博士要好,所以讀書沒什么用——那只是因為你聽多了隔壁王大爺家輟學的王狗蛋的故事。但事實上,碩士博士學歷的平均收入,比中學生的平均收入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這不會讓你秒變?nèi)松钦?,但是也足夠少交不少智商稅了?strong>而且會對很多事情有不一樣的視角,對世界的真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