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在商朝就已出現,據說國君是神農氏炎帝的直接后代,國都建于紀城(今山東壽光紀臺鄉紀臺村一帶),其國境包括了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其地都有出土有紀國青銅器等文物。
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的記載,西周初年,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周武王在分封諸侯時,依然保留了這個地方政權。
紀國的開國始祖曾在一金壺中留下治國妙計,但歷任國君都未曾開封過,因此歷代紀國君主誰也不知道“治國妙計”到底是什么。紀國最后被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親率大軍吞滅,齊侯齊襄公開啟了那個金壺,看到那條鐫刻的“治國妙計”后深切感嘆之。
紀國位于齊國以東,萊國以南,早期的疆域不亞于齊、魯兩國,初期的國力是比較強大的。在西周時期,紀侯率大軍大舉進攻齊國,連齊胡公姜靜都被驅逐出境,后迫于無奈,齊胡公曾被迫于周厲王十二年(公元前866年)將都城從從營丘(今山東臨淄)遷至薄姑城(今山東博興柳橋鎮)。而紀國侯則率其四個兄弟繼續領軍北進,一氣占領了紀、鄭、郚、郚四國的地盤。三年之后的周厲王十五年(公元前863年),其紀國侯的幼弟又占領了郁國(今山東臨淄城東五公里,東安平,亦稱石槽城)。紀侯的兄弟五人分兵駐守把關,形成了一道使齊國難于逾越的堅強防線。
自齊胡公以后,齊獻公、齊武公、齊歷公、齊文公、齊成公、齊前莊公、齊釐公(齊僖公)等共一八世,齊國未能東進半步,反被紀國及其同盟國鄣國、萊國掣肘長達一百六十五年。
據說,有一位紀侯特別喜好猴子,專門派有馴養師調教猴子。當時的馴養師叫脫土,他按照人樣子打扮猴子,給猴子戴像九座山的帽子,穿繡有云霞的衣服,穿繡有鸞鳳的鞋子。一直到馴養的猴子起身彎腰和轉身都和人一樣,跪拜端坐和站立也象人一樣。待到馴養師覺得可以了,就將猴子獻給紀侯。那位紀侯端過酒杯給猴子喝酒,誰知那猴子喝干了酒后,撒起酒瘋來,它跳起來摔擲酒杯、撕裂衣裳后逃走了。
在周夷王姬燮執政年間,發生了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姜昂之事,傳說就是紀侯進言說齊哀公“荒淫田游”,兩國從此結仇。齊國一直伺機吞并紀國,報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其實滅紀國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
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而魯國則力圖保存紀國,以抑制齊國的擴張。這種三國關系從公元前八世紀的西周時期到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四年(齊襄公五年,公元前693年),在齊襄公發動大規模攻擊紀國的戰爭前,一直貫穿始終。
在歷史上,齊國與紀國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至于紀國國君為什么要在周夷王面前“譖”齊哀公,導致其被周夷王所烹殺,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宋忠的話說是齊哀公“荒淫田游”的緣故,若是如此,則紀侯實際上是做了一件好事。但不可否認,齊哀公被殺給齊國帶來的混亂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在周夷王立姜靜為齊胡公,還引起了其同母弟弟姜山的嫉恨,“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
到了紀國君主姜叔姬執政時期,他明智地選擇了與魯國結好,再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的國策,因而魯國一直力圖保存紀國,以抑制齊國的擴張。這種三國關系從公元前八世紀到春秋一直到周莊王姬佗七年(齊襄公八年,魯莊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紀國滅亡,貫穿始終。
在魯隱公執政時期和魯桓公執政初年(公元前722~前710年),魯國國勢極盛,尤其是在周桓王二十一年(魯桓公十三年,鄭厲公二年,齊釐公三十三年,宋莊公十二年,衛惠公元年,燕宣侯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魯國聯合了紀、國三國聯軍,大敗齊、宋、衛、燕的四國聯軍,此戰終結了“齊僖小伯(霸)”的局面,紀國更是因此得以安定一時。
隨后,魯桓公趁勢于周莊王二年(魯桓公十七年,齊襄公三年,公元前695年),在由魯桓公、齊襄公和紀侯三國君主共同召開的盟會上,試圖使齊國和紀國和睦。然而就在當年,齊襄公發兵侵犯魯國邊境,說明魯桓公的調解根本就沒有什么作用。第二年的周莊王三年(魯桓公十八年,鄭君子元年,齊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和鄭君子亹被齊襄公殺死。魯、鄭兩國頓時自顧不暇,無暇再顧及保存紀國,從此形勢急轉直下。
到了周莊王四年(齊襄公五年,紀哀侯四年,公元前693年),齊襄公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紀國之戰,齊軍迅速驅走了紀國的郱(今山東臨朐東南部)、鄑(今山東汶上以南)、郚(今山東安丘西南部)的三邑居民,并霸占了這三邑土地。在此關鍵時期,紀國卻在周莊王六年(齊襄公七年,魯莊公三年,鄭子嬰三年,紀哀侯六年,公元前691年)發生了內部分裂,紀哀侯姜叔姬之弟姜季挾持著紀國的酅地(今山東東阿南部)投降于齊國,做了齊國的附庸。當年魯莊公試圖與鄭君子嬰商量保全紀國,但鄭君以國內部不安定為由,在關鍵時刻拒絕了這項要求。
于是,肆無忌憚的齊襄公在周莊王七年(齊襄公八年,紀威侯元年,公元前690年)發動了吞滅紀國的最后之戰,以大軍強攻,一舉攻破了紀國都城。末代君主紀哀侯姜叔姬將剩下的國土交給弟弟姜季,自己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就此而亡,齊靈公后遷紀威侯姜季以及遺民于朱篷口(今江蘇贛榆),史籍上仍稱其為紀國。
到了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二十五年,紀隱侯六年,公元前523年),齊景公擊滅鄣國,鄣國君主逃到了紀國,紀隱侯憐而收之。然而,收留鄣國君主卻導致齊景公怒出大軍,紀國徹底亡國。
紀國建立于商王朝后期,在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121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分封列國時正式確立其國在今山東壽光,紀國一共存在了五百九十八年(公元前1121~前523年,斷代工程認為是五百二十二年),其中前四百三十年(公元前1121~前691年,斷代工程認為是三百五十四年)是獨立的諸侯國,周莊王七年~周景王二十二年的一百六十七年(齊襄公八年~齊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90~前523年)則是齊國的附庸國。
紀國原來有兩個同盟國或附屬國:分別是鄣國(今山東泰安東平)、萊國(今山東昌樂、臨朐一帶)。
鄣國在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被齊國所滅。鄣國滅亡后,王族貴胄乃至國人均稱章氏,世代相傳至今。
而萊國則是商王朝初期逢公伯陵之后裔所建之諸侯國,子爵,也是姜姓。到了西周至春秋時期,仍為周王朝屬下的諸侯國,晉升為侯爵,后又升為公爵。紀國多次與萊國聯姻,關系十分緊密,甚至有的史學家認為,這二者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其實,在周靈王姬泄心五年(齊靈公十六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召見萊國君主,萊公沒搭理,結果齊靈公大怒,遂派上大夫晏弱率大軍一舉滅了萊國。萊國滅亡之后,其王族和部分國民改稱浮萊氏,后簡改為單姓浮氏、萊氏、來氏等,亦世代相傳至今。
關于萊國到底是紀國的附屬國,還是紀國為萊國的附屬國,還是彼此之間沒有從屬關系,而是緊密的同盟關系,歷史上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著名史學家王獻堂在《山東古國考》中分析道:“萊國應為宗主國,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屬國有紀國(今江蘇贛榆)、州國(今安丘杞城)、維邑(今山東高密)、棠邑(今山東平度)及今膠東半島各萊國地萊州、萊陽、萊西等國。”
紀國遺址:
紀國都城遺址:
在山東壽光縣城南十四公里紀臺鄉紀臺村。故城遺址略呈長方形,東西兩面各長一千五百~一千六百米,南北各寬一千二百米,由外郭與內城兩部分組成。城墻為夯土筑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近城有大冢八座,封土最高者達二十米,當是紀國貴族的墓葬。
經考古發掘,先后出土文物有青銅鐘、青銅簋等。從所具銘文來看,青銅鐘為紀侯之器,青銅簋為紀侯媵女姜縈之器,青銅器造型優美,制作技藝精巧,其中,清朝乾隆年間出土的紀侯鐘,對研究紀國文化有重要意義。1977年,紀國故城遺址被定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臺遺址:
在紀臺鄉紀臺村東北,為古紀國時期的壘土建筑物。據清朝學者安致遠在《紀城文稿》的記載:“城中有臺,巋然獨存,高三仞,廣可畝許,上有神祠,為里人香火之所。”紀臺曾是人們祀神游覽的地方。另據鄉里故老相傳,原來紀臺上還有山門、亭榭、殿堂等建筑物;臺西有方池,臺南有高閣,臺西南有壽圣寺等等。
紀國青銅己侯壺
紀國己侯簋
“己”字,在上古時期就是“紀”字。
紀國君主世系簡表:
商王朝時期:
……
姜□□:生卒年待考,紀了公,葬地待考。
姜□□:生卒年待考,紀歸公,葬地待考。
姜□□:生卒年待考,紀丁公,葬地待考。
姜□□:生卒年待考,紀元公,葬地待考。
西周時期:
姜 靜:公元前1121~前?年在位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6~前1026年在位,紀文侯,葬地待考。
姜 烘: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26~前997年在位,紀景侯,葬地待考。
姜寇父: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96前~976年在位,紀昭侯,葬地待考。
姜窔父: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75前~964年在位,紀穆侯,葬地待考。
姜貉子: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64前~949年在位,紀烈侯,葬地待考。
姜華父: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48前~943年在位,紀歷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42前~931年在位,紀靈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30~前904年在位,紀懷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03~前900年在位,紀前愍侯(紀前閔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99~前898年在位,紀悼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97~前892年在位,紀成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91~前890年在位,紀康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89~前881年在位,紀殤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80~前866年在位,紀煬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65~前863年在位,紀獻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62~前860年在位,紀湣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59~前848年在位,紀前釐侯(紀前僖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47~前838年在位,紀成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37~前828年在位,紀襄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27~前822年在位,紀定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21~前800年在位,紀后愍侯(紀后閔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799~前791年在位,紀共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790~前764年在位,紀懿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763~前758年在位,紀孝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紀夷侯,葬地待考。
姜□□:在位時間待考,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740~前709年在位,紀厲侯,葬地待考。
春秋時期:
姜□□:公元前708~前697年在位,紀武侯,葬地待考。
姜叔姬:公元前696~前690年在位,紀哀侯,葬地待考。
姜 季:公元前690~前673年在位,紀威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673~前672年在位,紀宣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紀幽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紀惠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紀莊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紀平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559~前545年在位,紀桓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544~前541年在位,紀莊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紀后釐侯(紀后僖侯),葬地待考。
姜□□:公元前528~前523年在位,紀隱侯,葬地待考(據說沂水境內有紀王崮,上有紀王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