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青娥學堂粉絲里面還是男的偏多(因為在貓撲的一篇補腎帖子閱讀超過10萬多),不過誰家又沒有幾個女性辛苦持家呢。女人大概過了三十之后,婦科方面的問題就會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后,沒有婦科問題困擾的極少,只是或輕或重而已。
若是到了醫院,各種檢查,各種消炎藥,吃了之后大多數是治標不治本,反反復復,不嚴重的就是各種拖,嚴重的就是手術割。很多中成藥也是清熱解毒,吃了也難見好。而這些病,很多人覺得羞于從醫,所以今天作為婦女之友的我,寫一篇概況常見婦科病治療的思路以供大家參考。
總體上,婦科病分為三類,痛癥,腫瘤,炎癥三大類,暫且不管腫瘤或者囊腫長在哪里,又是哪里發炎,其實中醫上并不注重具體器官,只注重位置和經絡走向。比如宮頸炎、子宮炎、盆腔炎、附件炎,對中醫來說,都是下焦炎癥,因為古人沒有現代的檢測儀器,所以不會分的那么具體。
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大類病癥的產生原因。所謂痛癥,一般指腹痛,不是胃痛,或者吃壞肚子的那種痛癥,而是在經前經后的痛。痛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寒凝造成的阻塞,一種是血瘀造成的阻塞,因為痛則不通,體內血管經脈被堵塞的情況下就會有痛癥。
寒凝造成的痛癥一般有明顯的怕冷喜熱捂的現象,所以一般內用姜棗湯加花椒,艾葉等暖宮之物,也可以用艾附暖宮丸之類的中成藥。外則配合用艾灸寒處的方法,內外夾攻,寒去則痛止。
血瘀造成的阻塞則要分情況,如果是由于手術或者外傷引起淤血,則用三七與紅花磨粉沖服即可化去淤血,再嚴重一點的,可以加水蛭粉。這種淤血一旦化去,就不會再重新生成,屬于一勞永逸。
但是如果是先天體質偏血虛,血管細這種由體質造成的淤血,則不可以單獨化瘀了事,因為這種體質體內陰液不足,血少津枯,就像江河里面的水液減少,河床就會逐漸變得狹窄,淤泥就會變得干硬。這個時候光用化淤血的藥,化掉了之后,又會重新生成,因為腹部的血液并沒有增多,河里仍然干枯。
這種情況,就需要引水入渠。而經方中專門針對這種情況的就是當歸芍藥散了。配方如下:當歸9克,芍藥30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澤瀉15克,川芎9克。
這味藥方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歷代醫家都有爭論,白芍擅長引陰下行,赤芍則擅長活血散瘀,我實際運用中,若是平時腸胃比較寒涼容易拉肚子的,則用赤芍,若是大便偏干則用白芍,若是普通人,則赤芍白芍各用一半。
這個經方是用來磨粉服用的,其中的芍藥就是引血下行入腹中,可灌溉腹中血管,同時當歸川芎擅于化去淤血,澤瀉白術茯苓則負責泄去濕氣,濕去則可引入新水,就像引水入渠先要挖去淤泥一樣。
之所以服用粉劑而不是湯劑,是為了讓藥散在腹中持續發揮作用,而不是一下就過去了,一般活血化瘀的藥,都是用粉劑或者丸劑,用水磨功夫緩緩的去磨。
再說腫瘤,一般指的是子宮肌瘤,暖巢囊腫等能檢測到的成形腫塊。腫瘤的形成,大多數是因為經絡不通,也就是腹中氣機不能暢通造成的。尤其是容易抑郁的女人,肝氣不得舒發,在體內就會郁結,從而在局部形成腫瘤,所以治療的方法是一邊化去已經成形的淤血積聚之物,一邊疏通氣機運行。
桂枝茯苓丸的方子為: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去皮尖)等分打粉做成大蜜丸,每天兩到三丸。其中桂枝主要起疏通氣機的作用,尤其是利于肝腎之氣順利上行。桃仁與赤芍牡丹皮合力要化去淤血,再以茯苓泄去濕氣。
這個方子一般也不適合用湯劑,腫瘤比淤血更難化掉,也需慢慢的磨。另外,雖然桂枝茯苓丸也有中成藥賣,但是現在的中成藥制法大多數已經失去了原方的藥性了,如果有條件還是自己制作的比較好。
如果腫瘤比較嚴重,很難化去的情況下,可在原方里面加入少量的水蛭,紅花等活血藥加強化淤血的效果。丸藥見效較慢,一般要連續吃幾個月,可跟蹤檢查看看腫瘤的大小情況。
最后說婦科炎癥,一般炎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下焦濕熱,而下焦濕熱的原因,則跟痛癥中的血虛水少有關系。腹中血少,則氣一郁就化熱,就像鍋中水少,一點火就燒熱了一樣。
所以炎癥的治療方法,一方面是用一些黃柏,梔子,蒲公英之類清熱解毒的藥去消炎(這個隨便找個中醫都會給你開這種藥),一方面還是要引入活水滋潤干枯的河床,所以還是要用到當歸芍藥散。
有了當歸芍藥散后,炎癥就能治本,當然,也要減少熬夜,吃辣等去刺激它。如果肝郁嚴重的情況,還需要先用小柴胡湯或者逍遙丸等疏肝解郁的藥先疏通氣機。
如果既有炎癥又有肌瘤,則可以用當歸芍藥散與桂枝茯苓丸的合方,也就是把兩個方子的成分做到一起,重復的藥比如芍藥則取多的那個重量即可。這個合方的威力更大,能解決掉眾多的婦科病。
除了以上三大問題之外,如果還有血癥,比如經期淋漓不盡,出血過多,這一般是內有損傷,造成血流不止,這時則可用膠艾湯先固住血氣,等出血穩定了,再用上面的藥來調理,切不可一邊流血不止一邊用活血化瘀的藥,這點要切記。
膠艾湯方:川芎6g、當歸10g、芍藥1g、阿膠10g、干地黃15g、艾葉6g、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