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據墓志記載,葬志刻于當年正月,而史書記載李建成下葬于3月,前后相差40余天,在確定為“靈”后,再修改成最終的“隱”,可見唐太宗當時的心理糾結。伏海翔說,“隱”字頗為中肯,沒有貶低李建成的意思,更多的是唐太宗對李建成的惋惜態度,從情理上減輕了唐太宗對政變的負罪感……
(李建成墓志中“隱”字的特寫 圖片來源:華商網)
本文摘自《華商網》 作者:周艷濤 原標題:李建成墓志謚號曾被改暴露唐太宗小心思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殺死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之后繼承皇位,成為后來著名的唐太宗,并開創了貞觀之治。而太子李建成則被史書記載成沒有才能又荒淫無度之人,甚至連他的死也是數筆帶過。
昨日,記者了解到,李建成墓志被警方和西安市文物稽查部門收繳后于今年上半年移交給西安博物院,該墓志雖小卻具重要意義,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專家通過幾個月的研究、分析,逐漸揭秘該墓志所隱藏的秘密……
李建成墓志上有哪些信息?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長伏海翔和館員李超介紹,李建成墓志志蓋為盝頂形,頂邊長39.5厘米,斜邊長10.5厘米,底邊長53厘米,高12厘米,志蓋有篆書“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銘”。該志為方形,邊長52厘米,高11厘米,四側無紋飾。李超說,該志篆文雕琢古樸,遒勁有力,鐫刻刀法精煉,據推測應出自唐代名家手筆。
據悉,唐代高官的墓志一般多在七八十厘米,大的還有1米多。而李建成墓志明顯較小,其志文僅55字,內容僅記載死者名字、謚號、死亡時間、下葬時間和地點,沒有一般墓志應記載的生平、功績、評價等。志文如下:大唐故息隱(注:隱為謚號)王墓志,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注:公元626年)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注:公元628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今長安區郭杜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志志文中李建成的謚號“隱”明顯被涂改過。謚號是人死之后,后人給予評價之文字,有“美謚”、“平謚”、也有“惡謚”,比如周厲王、隋煬帝就是惡謚。漢文帝、漢武帝等是“美謚”。
謚號怎么定才合情合理?
關于李建成的謚號,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三月,有司奏謚息王為戾,上令改謚議。”意思是說,有官員提出將建成謚號定立“戾”時,唐太宗不滿意此謚號,讓重新討論。之后“杜淹奏改為靈(靈的繁體字),又不許”。最后才確定為“隱”。
伏海翔說,“戾”和“靈”走了兩個極端,“戾”字本意“逆,違背”,直接引入“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思維定式,是有司投太宗所好的選擇,但李世民繼位之初,很多大臣原歸屬于李建成集團,包括著名的諫臣魏征,過低評價與李建成的功績不相符,難免會引起這些大臣的不滿,不利于政權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