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新聞中,我們經常能會看到有孩子因為吃多了雞肉而出現性早熟的報道,于是許多家長「談雞色變」。
究竟吃雞肉會不會引起孩子性早熟?丁香媽媽就和大家一起找找答案。
「激素雞」只是一個傳說
很多人覺得,以前的雞從孵出來到殺,最起碼要養上半年;而現在的雞,四十來天就出籠,比人工放養的雞更重。不用激素,雞怎么可能長這么快?
其實這種想法是個誤區,因為養殖戶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激素。
肉雞40多天出籠,在世界上屬于正常水平。目前世界商品肉雞大部分在42-48日齡出欄,最常見的是在45日齡左右。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從 1935~1995 年的 70 余年來,世界范圍內的肉雞的出欄日齡從 95 天縮短到了 40 天,體重卻從 1300 克增長到了 2000 克。
而到了 21 世紀,肉雞的生產性能還在不斷上升。以我國為例,2005 年修訂的《商品肉雞生產技術規程》中規定,肉雞在 6 周齡 (42 天)的體重指標為 2420 克,這在行業內部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只是我們并不了解,所以覺得是激素在作怪,其實它們本來就該長得這么快。
如果是某些小規模養殖場,由于欠缺養殖經驗和法律意識,有可能會使用激素。
但這樣做不僅不會提高產量,還容易導致大批雞死亡,更不用說激素價格不菲,飼喂、注射、皮下包埋等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所以,激素也不是想用就用的,而且很可能用了也白用。
另外,國家早已明文規定了「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激素類藥品」,違反者將受到處罰。
由此可見,只要是正規渠道購買,就不存在「激素雞」的風險。
肉雞不好吃,所以沒營養?
大家都會覺得,肉雞的口感和味道不如土雞,也是因為雞飼料中添加了激素。
的確,肉雞的肌間脂肪和某些風味物質沉積較少,所以不如土雞肉細膩味鮮,但那也是因為品種改良和高速生長,根本原因是現在人們對雞肉的需求量太高。
而且,味道好并不代表營養更豐富,也不代表土雞含有什么特殊的營養成分甚至藥效。更何況雞肉是飲食中較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家長們可不要因為「怕激素」而放棄了這么好的東西。
吃雞肉真的會導致孩子性早熟么?
首先給大家一個簡單的結論,給孩子吃正規渠道購買的雞肉,不會導致性早熟。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么是性早熟。
女孩 8 歲以前出現乳腺增大、陰毛生長、腋毛生長等任何一項或多項第二性征,或月經初潮開始于 10 歲之前,即為女性性早熟;
男孩在 9 歲之前出現性腺增大和第二性征,即為男性性早熟。
除了顱內感染、外傷或腫瘤等疾病因素外,接觸含有性暗示的圖片、營養過剩、誤用含有性激素的藥品、化妝品等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兒童性早熟。
造成兒童性早熟的原因里,確實有飲食這一項。在營養過剩、亂吃保健品等情況下,都可能會造成兒童的肥胖、激素水平不正常。
但通過之前的講述,我們知道「激素雞」是子虛烏有的。只要雞肉來源合格,烹調方式健康,孩子們吃雞肉就不會有問題。
退一步講,即便吃了非正規渠道的雞肉,也不一定就會造成性早熟。
因為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不能簡單歸結為吃了雞肉這一個因素,比如使用含激素的違規化妝品、腦部腫瘤、飲食習慣不當、環境污染等,都有可能導致性早熟。
六個措施避免孩子性早熟
雖說正常吃雞肉不會導致性早熟,但生活中還是有別的因素會導致孩子性早熟。
所以,除了相關疾病需要及時治療外,家長可以用這六個方法避免孩子性早熟。
避免讓孩子過早的接觸到含有性暗示等的影視作品、漫畫、文章等;
讓孩子少吃熱量過高的食物,避免營養過剩;
在正規渠道購買食品、藥品、化妝品;
不給孩子亂吃補品;
把家中含有性激素的藥物(如避孕藥)等放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
讓孩子多運動,保證睡眠質量。
總之,不存在所謂的「激素雞」導致兒童性早熟。
但如果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出現了性早熟的跡象,就應該去正規醫院檢查,排除疾病性因素的可能,盡早治療。
參考資料:
鐘凱-反季節蔬菜、豆漿、速成雞會導致性早熟?請媒體不要再嚇人為樂了!
張征醫生-孩子忽然長大了?警惕兒童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