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三國蜀漢歷史上,最出名莫過于“五虎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然后卻有一位雄才大略的武將,在蜀漢政權里,實際上已經成為排名第二的大將,他就是征西大將軍魏延。
魏延,因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后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雖然曾有人替魏延寫翻案文章,但《三國演義》塑造的反賊魏延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很難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殺。尤其在諸葛亮死后,設計馬岱斬殺魏延的時候,卻成為三國歷史死得最冤的武將了。
為何說起是最冤的武將? 魏延,字文長,義陽縣人,是今河南省義陽縣北。魏延生于何年,已不可考,正史也只說是隨劉備的私人部隊入蜀,屢立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任漢中王時,他又被提為漢中太守。《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劉備用法正之謀,舉傾國之師,歷時歲余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漢中郡。關于漢中的重要性,時人及后人多有論述。楊洪曾對諸葛亮云:“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蜀國如果據有此地,則不僅能夠保障劍閣、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為北伐之基地。對蜀漢而言,漢中的重要性絕不亞于荊州。基于此,劉備怎么能不作慎重考慮呢?
劉備自稱漢中王,劉備手下大將著名者有關羽、張飛、馬超、趙云、黃忠,欽封“五虎大將”。劉備對關羽最為倚重,但其鎮守荊州,不可能調離原來的防區。在此情況下,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蜀漢政權里僅次于關羽的第2號大將,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于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此時的張飛,在閬中,閬中并不是當時的要沖,而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絕對易首難攻。趙云此刻鎮守的棉竹(今德陽附近)更是不疼不癢。
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識人用賢等方面,劉備在三國里絕對稱的上是首席。對魏延的重任,劉備肯定與諸葛亮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后來仍然堅持己見,劉備一貫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這次是極不常見的,從側面也證明了魏延的能力。漢中地理位置的絕對重要性與對魏延的絕對放心性。
三國后期,魏延勇略過人,他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可以稱之為善戰無敵。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能與魏延匹敵者幾無其人。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 。此次戰役,并無諸葛亮指揮,而是魏延單獨領軍作戰。對手郭淮乃曹魏關西首屈一指的重將,號稱“方策精詳,垂問秦雍”。郭淮曾敗馬謖,“摧破廖化,擒虜句安”。另外,在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戰功。以治軍而論,魏延“善養士卒”,與張翼德“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不可同日而語,而與關羽“善待卒伍”相似。
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略,諸葛亮與魏延關于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而爭論不休。一些學者認為,魏延獻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乃“奇謀”,“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諸葛亮正面進攻,魏延出兵子午谷,一正一奇,奇正結合,奧妙無窮。然而歷史并沒有給魏延這樣的機會,諸葛亮最終也沒有完成一統的目標。如果給魏延這樣的機會,究竟會怎樣呢,結果不得而知了……
奇襲并不是不可以,同時代魏國的鄧艾偷渡陰平就成功了,只是碰上了輸不起仗的蜀國,又碰上十分謹慎的諸葛亮,也許是魏延時運的不濟吧,他們也使魏延不能進一步建功立業。
234年,諸葛亮病逝,魏延以為機會終于來臨了,并不愿退兵,但又碰上了楊儀,楊儀性格狹隘,不是君子,這一點不用懷疑。而且朝中都是文官居多,大家更愿相信心高氣傲的將軍魏延會造反。楊儀和魏延互相攻訐,在諸葛亮死后,也只是想殺掉楊儀,并不想造反。最后導致交戰,魏延兵少被殺,甚至被夷滅三族,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