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覺得某人怎么這么厲害,但他好像也并沒有讀多少書,或從什么名校畢業?
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這里直接說結論,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思維模式的區別,其它有些因素也重要(比如學歷、智商、運氣等),但并不是決定因素,核心要素只有一個:格局。
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格林德在1976年創辦的一門學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微軟領袖比爾蓋茨、大導演斯皮爾博格等許多世界名人都接受過 NLP培訓,世界500強企業中的 60%采用NLP培訓員工,理解層次是NLP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理解層次按我們中國人的解釋,用“格局”這個詞更好。
格局就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我們可以分成6個不同的層次(如上圖),是一個金字塔模型,越往上層次越高,即格局越高。
很多事情如果你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但當你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它,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
假設你開了一家店面,在鬧市區有好幾年了,且雇傭了幾個伙計在經營,你每周來店里了解經營情況,一直以來都比較穩定。
可是最近,你發現生意越來越差,銷售額一直在下滑,而且你還發現,很多客人來店里試了一圈,結果都跑去網上下單了。員工士氣也開始變低落,多名陸續提出了辭職......
你非常苦惱,店鋪已經開始虧損,而你投入了大量成本,現在關門損失極大,你焦頭爛額...
想象自己就是這個老板,你會怎么辦?
一種表現:
都是電商惹的禍,它毀掉了實體經濟
每月收入還不夠付房租
現在年輕人不負責,一遇到困難就跑
另一種表現:
員工不積極就提高銷售提成
個人客戶難做,就做企業客戶
也開個京東店,把生意搬到網上
還有一種表現:
適應時代,去學習新方法和技巧:新零售、O2O等等
看看同行們的解決方案,去交流學習下
面對同一個困境,每個人的反應和解決方法會如此不同:有些人抱怨環境,有些人變得勤奮,有些人卻選擇開始補習功課,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這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格局的不同。下面開始逐一解讀。
一、格局在環境層,對應不入流人才
格局:怨婦
思考模式:都是你的錯
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思考習慣是:因為所處環境的不好。
比如:工作不順利是因為公司行業不好,是領導對我有偏見,沒有晉升是因為領導想提拔親屬,我家里沒背景……
總之,不是我的問題,是別人的問題,是公司的問題,是市場的問題,是政府的問題,是運氣的問題,都是我命不好。
而他尋找解決辦法的路徑,通常也會從改變環境的角度去思考,比如換個公司,換個朋友……
日常生活中身邊肯定或多或少接觸過這種人,你會感受到滿滿的負能量,感覺這人世間的不幸都被他們碰巧遇上了。我們通常稱這種行為叫做“抱怨”,他們似乎也知道抱怨不好,但就是習慣不斷抱怨。
那就是因為他們的格局處在了最低層,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這個層次,并不是他們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環境之外,再也無法看到其他的了。
因此,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換個環境了,但往往環境越換越差。
二、格局在行為層,對應第4流人才
格局:立即行動
思考模式:主要是我不夠努力
想要解決問題,那你就得開始行動啊!
你不能改變環境,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你為什么還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你不改變,環境如何改變?
你不行動,環境如何改善?
處在行動層次的人,他們從不對環境妥協,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只要持續努力事情一定有轉機,
他們是人們眼中的實干家、行動派,渾身充滿正能量。
總之,發生了問題,他們先從自身找原因,主要是我努力還不夠。
但是,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努力了,所有問題就都能被解決了呢?是不是越努力的人,獲得的成就也就會越大?
肯定不是!如果是這個邏輯,你就不能解釋很多人打幾個電話賺得盤滿缽滿,但農民伯伯和流水線工人不停勞作,卻過得如此辛苦!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不喜歡雞湯,反對成功學。就是因為那些雞湯只說了要你奮斗,又不告訴你方法,又沒說原因,或完全搞錯了原因。以為給你打一針雞血,你就開始奮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
所以,一定有更重要因素在起作用,光靠努力不行。我們需要進入下一個層次。
三、格局在能力層,對應第3流人才
格局:戰術家
思考模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簡單地說,處于這個層次的人,具備了利用工具和知識的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
他們明白: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經遇到過,可能已經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只是我還不知道;
我不應該在黑暗中獨自前行,去重新發明輪子,也許我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
我應該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更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然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能走到這個層次,既有行為層的勤奮努力,又有能力層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為公司里的中高層了。普通的問題已經難不倒你了,你總能找到辦法來解決它們。
當然,這里說的每提高一個層次,并不是說就不要下一個層次了,比如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上升了一個思考層次。不然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但第3流人才主要還是只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通常也可能,他把解決問題的精力放到了不重要的問題上,問題是解決了,但也許白白浪費了精力。
四、格局上升到價值層,是第2流人才
格局:戰略家
思考模式: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說能力層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價值層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更重要的事情是,能判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回想一下,人生的不同是不是一次次關鍵選擇的不同?那我們依靠什么來做選擇的呢?就是我們的價值觀,經常也有人說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內心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概念都會有一定的價值衡量。東西不同,價值就會有高低,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也不一樣。
最終我們會形成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就是你的價值觀。比如,你遭遇搶劫,別人問你“要錢還是要命”時,通常你會選擇要命,因為你的價值觀是:命>錢。但也不排除有些人選擇要錢,最終丟了命。
當有1個小時空閑時間,你打算用來看書?還是刷朋友圈?還是睡覺?很多人就有選擇困難癥了,但對于第2流人才來說,會自覺自知選擇做正確的事(有價值的事情),當然這個正確是依據條件可變的,該看書時看書、該刷朋友圈才刷朋友圈,該睡覺則一定睡覺。
如果下午有公司高層來視察,昨晚又沒睡好,那中午一定要養精蓄銳:睡覺。
如果明天要和重要客戶會談,可能涉及“區塊鏈”,自己又一知半解,那一定會看書或查資料。
如果剛好比較空,和幾個關鍵朋友好久沒聯絡,正好刷刷朋友圈聯絡下感情,也看看這段時間他們在關心什么。
往往核心問題找到了,其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這種人善于找到所有問題的牛鼻子,善于跳出問題之外找思路。
而處在能力層(第3流人才)的人很可能就會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像攤大餅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但在價值層(第2流人才)的人會想,這個問題一定得這么解決嗎,有沒有其它的選項忽略了。比如一定要當老板嗎,能不能去打工?以我的能力至少也能年薪百萬+,還沒有風險,何必那么辛苦?
五、格局在身份層,是第1流人才
格局:覺醒者
思考模式:題目應該由我來出,我的世界我做主
這是一個很高的層次,一般人很少能清楚的回答以下問題: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比如,對于前面開店的困境,他慣常的想法是:
如果想讓店鋪賺錢,有哪些措施?A. 線上線下結合,B. 直接工廠進貨,C. 開連鎖店,通過規模減低成本......
如果選擇C,那開連鎖店的條件有哪些?A. 供貨體系穩定 B. 服務和裝修標準化 C. 融資......
如果繼續選擇C,那要做什么?A. 朋友入股 B. 找風投 C. 員工持股......
..................
問題會一直問下去,直到每個問題有解決方案為止,當然這個問題是由他來問,不是他來解決,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這么多問題,他會把問題分解出去,由第2、3、4流的人才來解決。
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天生就容易成為領導者,也是問題發現者。
最重要的就是他知道要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如果知道想成為誰,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往往就能提出問題,而且往往是正確的問題。
通常身份定義清楚了,問題也就自然出來了。
說到這里要吐槽下我們國內的教育模式,我們教育模式一直在培養第2、3、4流人才,一直在不遺余力地、不加區別地讓我們有強悍的解題能力,很少牽引你想成為什么,激發你的內驅力。
所以經過國內教育體系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好學生、好員工、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很少能出精英,因為絕大部分是被逼的。所以你也看到了,出類拔萃的科技人才和企業家往往不是科班,因為他們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內驅力:身份認同。
身份不是角色,角色是被動的,是別人給你的;身份是主動的,是你自己想成為的。
由于角色是被動獲得的,所以你會覺得價值觀可能是一種束縛,比如你在一個大公司打工,但你并不認可它的價值觀,但你也只能忍著;而身份是你主動想成為的,價值觀會成為巨大動力。
當你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后,就會圍繞它構建相應價值觀(第2流人才),再構建能力圈(第3流人才),并做出相應的計劃與行動(第4流人才),你就會成為第1流的人才。
而在他們之上,還存在一類人,他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屈指可數,他們創造著奇跡,他們改變著世界,他們引領著時代,他們可以為了理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再往上走一層,來觀摩一下最頂級的人才是怎么樣的。
六、格局在精神層,屬于頂級人才
格局:領袖,或偉人
思考模式: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與世界的關系。
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人生使命,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你能為別人,為社會,為整個人類帶來什么?這個世界會因為你而有什么不同?
在這個層次,所有的思考都圍繞如何選擇能夠讓更多的人獲益?如何才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如果能達成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來交換,包括我的生命。
當然,這里還是要重申一下,理解層次的逐級上升,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單獨存在高層次,不然就是空中樓閣,變得不切實際,就會變成一種“幻想”了。
一旦踏入精神這個層次,也不是我們普通人能理解的了,唯有崇拜與敬仰,他們的名字就如同人類上空的點點繁星,照耀人類的前行!
向那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愿安于現狀。
你可以贊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
他們發明,他們想象,他們治愈,他們探索,他們創造,他們啟迪,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許,他們必需要瘋狂。
你能盯著白紙,就看到美妙的畫作么?你能靜靜坐著,就聽見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視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輪么?
我們為這些家伙制造良機。
或許他們是別人眼里的瘋子,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你也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登上這片神圣的星空,引領著我們前進。
—— 摘自蘋果公司廣告
以上對人才的分類只是為了讓你更容易理解“格局”這個概念而做的極端化劃分。
那我們應該如何從低層次,不斷晉升到一流人才,甚至是頂級人才呢?一級級往上打怪升級嗎?
不是。
當你處在低層次的時候,你的思維會被限制住,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處在環境層的人,經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還有行為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狀。
更看不到能力層里還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
最可悲的人生,莫過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全都知道。
那應該怎么辦呢?
8個字: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就是思維模式上要從頂層向下,而行為和實踐要從下向上。行動上,從解決問題入手,思維上要盡量向上跨越。
遇到了難題,首先不要抱怨。
除了在自己認知的范圍內想法去解決(行為層),
還要思考有無更好的方法來解決(能力層),
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問題要解決(價值層),
我來解決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其它問題讓其他人來解決(身份層)。
持續鍛煉,你就成為第1流人才。對于頂級人才,我們先不要想,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然,人生往往知易行難,但按照這個原則不停有意識改變思維習慣,不斷實踐同時經常抬頭看下路,大概率上,你的人生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