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歲尾,筆桿子進入寫作的“旺季”,各類稿子像冬天的雪花一般,漫天飛來,讓人應接不暇。
普遍的做法是,單位要開一系列會議,辦一系列活動,對一年工作進行總結。不管是會議,還是活動,都離不開領導出席講話,代表單位表示歡迎、慰問、感謝,或加油鼓勁、展望未來、聯絡情感。活動很密集,有的領導上午總結會、慰問會,下午匯報會、茶話會,晚上還有團拜會,一天七、八場,忙得不可開交。
說實話,領導忙,筆桿子也不輕松??!因為如此高頻率的活動安排,領導自然沒時間親自寫,只得靠筆桿子代為起草。于是,這個冬季,就成了筆桿子最忙的季節。
問題是,在筆桿子大顯身手的“光鮮”背后,卻是揮之不去的壓力和“暗無天日”的伏案疾書,一盞殘燈,加班加點不說,就怕寫不完,寫不好,屆時領導不滿意,聽眾也吐槽,那就麻煩了。所以,這段時間,很多朋友在高強度壓力面前,常常陷入焦慮、迷茫,乃至絕望之中。
以前讀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有兩句:“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感覺,引到這里,特別能表達大家的矛盾心情。可以說,這個季節,既是筆桿子的“高光時刻”,也是“至暗時刻”。
挺住,或認慫,that is the question。
我是“過來人”,非常理解這種“窘境”,于是就特別希望做點什么,以便幫大家減輕一點(哪怕就一點點)焦慮,把“黑暗的季節”變成“光明的季節”,把“絕望之冬”變成“希望之春”。反復思考,決定總結幾條經驗出來。這些經驗在《我的總結發言:治理的力量來自學習 學習的靈魂在于思考》一文里有談過,現在專門把它拎出來,總結成五個特點、六大訣竅。
首先,說說這類稿的特點。
前不久,我讀毛主席的文章,讓我再次感到分析問題的重要性。1941年,他在西北局干部大會上講:“我們革命的目的,是要打到我們的敵人,打到日本帝國主義。但敵人到底是什么樣子,恐怕還不知道,不知道敵人是什么樣子,敵人就打不倒。……對一切都要加以分析,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span>
這告訴我們,解決問題,先得認識問題,搞清“敵人到底是什么樣子”——對問題作出清晰界定,分而析之,才能找到破解的辦法。寫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想寫好文稿,首先要把這個“敵人”搞清楚,然后對癥下藥,才能寫好它。
在公文的家族里,致辭,又叫致詞,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思想感情,現一般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
致辭是一種應景性講話,這類稿子有很多值得關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五方面:
一是篇幅相對較短。這類稿子,短的一到兩頁,比如茶話會致辭,大多表達感謝、祝福等意思,幾分鐘就講完了。長的也就三、四頁,如果遇到專項活動,如培訓班、外出考察學習,可能長一點,需要把動的過程回顧一下,把成果總結總結,甚至連今后的打算、目標都附帶講一講。不管如何,相對而言,篇幅“短”的特點是很鮮明的。
二是便于口頭表達。這種場合的致辭,就是即興演講,所以,在本質上就是對著一群人講話。正因為這種“講話的本質”,那些口才好、情況熟悉的領導,有時干脆就不要講稿,直接登臺就講了。既然要寫了,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讓人舒服的稿子,在語言上,一定是口語化、通俗化的,讓讀的人“口感”好,讓聽的人“耳感”好。
三是有特定應用情境。這類稿子往往有特定的應用場景,一般是某種活動,有特定的背景、對象和主題,還有比較具體的環境,比如項目簽約、開工、開業的現場,一支隊伍要出征、凱旋,一次晚會、比賽開幕……現場有特別的氣氛,或喜慶,或激動,不像日常工作會議那樣嚴肅。這種情況下,講話者需要寓情于景,與現場互動、共情、共鳴,這就需要融入一些情感因素,可以不那么“公文”。
四是容易寫出文采。我的感受,在所有公文中,這類文稿最能寫出采,寫出個性來。這就是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地方領導的招商引資推介詞寫得文采飛揚,像散文的根本原因。因為,文采所起的作用就是渲染氛圍,就是通過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格刺激情緒,激動人心、捕獲人心,這正是語言表達的初心和本源。
五是寫法相對靈活。語言本來是沒有規則的,語言的目的就在于讓人明白自己的意思,理解自己的情感。所以,自古以來,語言就是很靈活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及表達習慣,只要大家都能懂,那就是好的表達。應景講話不像法定公文那樣有明顯的結構體例,它非常靈活,沒有太多條條框框,在所有公文中,恐怕是最“文無定法”的一種了。
掌握了文稿的特點,寫作的訣竅又在哪里呢?
我感覺,一篇娓娓道來、津津有味,讓人念念不忘的講話,訣竅有六點:
1.結構盡量簡單
我的觀點是,越簡單越好記,因為這樣有利于降低聽的難度。
什么結構最簡單易懂?
實踐證明:并列結構最簡單易懂。這種結構不分先后,一個觀點講完后,聽眾已然get到了你的表達邏輯,幾乎能預測你下句會怎么講,當你拋出第二個、第三個時,讀者會感到熟悉,因為他們適應了你的范式。
所以,寫作時要有用戶思維,設身處地為聽眾著想,盡量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越是簡單,聽眾越喜歡。
正如我在浙大學習期間的總結發言,全文講了七句話,并列鋪排出來,標題結構為:“浙”七天,××的××很×。句式對仗,好記,各條沒有順序,哪條在先,哪條在后,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