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熟知“肝癌三部曲”外,你還知道它們背后的故事嗎?
作者|sunkey
來源丨青年健康新視點
世界上最親密的距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就像很多來醫院就診的脂肪肝患者和肝癌患者里面,兩者常常不分彼此,相生相依。
殘酷的事情是:很多介于“常人”和“肝癌患者”之間的這類人——脂肪肝患者,今日尚能像常人一樣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無憂無慮,其中一部分也會在不久的未來加入到肝癌患者隊伍中。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建議大家一起認真地看完此篇文章——期冀哪怕能讓一個罹患脂肪肝的讀者、或者讀者們所愛的人,能早點遠離癌變的可能:
一
脂肪肝到肝癌,到底有多遠?
去年國際肝臟大會指出,導致肝癌的原因占比中,排名第一的為丙型肝炎(48%),其次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為26%,酒精性肝病為14%,乙型肝炎為8%。而酒精性肝病大多在初期就會出現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故二者合計40%。
而根據2015年《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國人脂肪肝患病率為12.5%~35.4%。而據國外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病態肥胖者中達37%。[1]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可導致脂肪肝病情加重,在一項科學研究分析中,BMI(身體質量指數)與男性肝癌風險呈正相關(RR = 1.24; 95%CI: 0.95-1.62)[2]。
脂肪肝的早期癥狀不明顯,后期可能出現乏力、口干、頭暈、腹脹、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肝脾腫大等癥狀,但出現上述癥狀時,一般代表病情已十分嚴重,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對于已經確診為脂肪肝的患者來說,要把脂肪肝變肝癌,不需四步,而是三步。
第一步: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但需注意脂肪性肝炎需活檢才能確診,所以造成患者確診的成本/難度增加。
第二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有顯著比例的脂肪肝患者在這一步將會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關的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風險。
第三步:肝硬化-肝癌,Torres等人報道,部分脂肪型肝炎可不經過第二步——肝硬化的形成,直接轉化為肝癌。
這樣看來,第一步就如此悄無聲息,第二步和第三步甚至可以一跨而過,直達彼岸。兩岸之隔看似遙遠,實則很可能白駒過隙,所以在脂肪肝階段的時候也萬不能掉以輕心,常年不經過隨訪、檢查,隨意透支、揮霍與生俱來的健康肝臟。[3-4]
糾正一下,正確的口號是:
開車不能酒駕,步子不能邁大
故建議40歲以上,特別是經常飲酒、肥胖的男性,每年于正規醫院體檢一次(需含上腹部B超)。把癌癥遏制在遠方、扼殺在襁褓。
通過B超觀察肝臟中脂肪的量可確診脂肪肝,并可分清輕、中、重度。但B超觀察下的脂肪量與肝臟損害程度常常并沒有直接的線性對應關系:有些患者雖然是輕度脂肪肝,但肝臟損害已相當嚴重。故即使診斷為輕度脂肪肝,也應該主動檢查肝炎(非病毒引起的)、肝纖維化的相關情況。
二
診斷為脂肪肝后怎么辦?
直面人生,主動出擊,不應視而不見,也不應惶恐害怕?;颊呖梢阅贸鲂”颈尽韵滤┑摹?/span>偏方”,可以使細胞內沉浸的脂肪逐漸減少、肝功能恢復正常的,特別是輕度脂肪肝患者。而藥物治療僅能起輔助作用。
最重要便是忌酒和減少脂肪攝入,食物不宜油炸、煎制,另不宜多食動物內臟、雞/豬皮、蟹黃、蛋糕、巧克力。注意攝入一些降脂,但又營養的食物,如西紅柿(赤)、胡蘿卜(橙)、黃豆(黃)、綠茶(綠)、黑米(青藍紫……)。
2、適量運動
在這里小編要嘮叨一下自認為科學的健身理念:中等強度:身體輕度出汗,心率開始加快為宜。每次運動30~50分鐘,每周2~5次。此為漸進性運動減肥,注意不能禁食減肥,也不能短期高強度運動,因這兩種皆可導致脂肪在短期內大量分解,消耗肝內谷胱甘肽(GSH),使丙二醛和脂質過氧化物大量增加,損傷肝細胞,反而導致脂肪肝病情加重。
就好比強迫大量勞工去搬運體內各個工地的脂肪磚塊,集中到肝臟進行加工消化,試圖把脂肪磚加工成白饅頭利于消化。然而這些搬磚工絲毫不會考慮到,肝臟工廠的生產線早已老化,原料(脂肪磚)堆積如山,加班加點后增加的過量工業垃圾也會導致廠房環境急劇惡化,流水線上的工友紛紛不堪重負,倒地不起。
3、慎用藥物
不僅限于西藥,中藥中有不少成分其實也會增加肝臟負擔。所以不僅是醫生心里有根弦掂量著,患者本人在接受其他疾病的藥物治療之前,也應該問上一句:“脂肪肝患者吃這藥,肝功能方面會不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總之,脂肪肝的治療關鍵在于去除病因、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降低體重。
除了上述飲食、運動、三高的問題,還有其他少見原因也可能導致脂肪肝的發生和加重,還請各位患者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幸福,于當地正規醫院,配合醫生進行篩查。
4、Torres DM, Harrison SA.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noncirrhot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ertile soil. Semin Liver Dis 2012; 32: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