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穩定糧食產量,離不開水利保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長江委總工程師仲志余一直強調。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旱災害頻發,是造成糧食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仲志余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繼續加大防洪、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等引調水工程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大型灌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顯著,據統計,我國萬畝以上灌區7800處,有效灌溉面積5.03億畝,糧食產量超過6400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仲志余建議,繼續加大投入,把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重點,做好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銜接,開展大中型灌區提檔升級,大力開展農業節水,加快建設現代化灌區。
目前,我國灌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滯后,服務能力亟待提升,不少灌區難以開展正常的運行、維養、管理工作。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較慢,65%的灌區執行水價低于供水成本價的一半。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斗渠及以上用水計量率僅為30%,難以滿足農業用水有效管理和提升服務水平需要。
仲志余提出,要進一步深化灌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和工程維修養護費用“兩費”的財政補助,大力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加強技術創新,注重人才培養;大力推廣先進灌溉制度、用水計量裝置和信息化技術,提高灌區工程管理、用水調度、水資源與水環境監測和服務用水戶水平;培育灌溉專業化服務隊伍,實現灌區管理現代化。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