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口耳相傳,都是黃渤導了一出好戲。
首映日雖然輸給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愛情公墓》,不過現在已經穩占票房首位。
《一出好戲》絕對是暑期乃至今年全年的亮點。一般導演處女作,求穩妥都會拍一部中規中矩的片子,黃渤則一上來就一部魔幻現實主義,還是大群戲,還設置了三個以上的主題,每一個主題單拎出來,都足以構成一部影片。單就這點來說,黃渤就已遠遠超出了許多同輩轉型做導演的藝人。
黃渤這次真的拼了,用一個“固定人群+荒島求生”的模式,搞了一出人性實驗,黑色、荒誕、癲狂,從生存法則,部落建立,文明誕生,貨幣誕生,到政權形成以及烏托邦社會的破滅,整個一個微縮社會發展史。
有人將黃渤與姜文當初的轉型相比較,犀利如姜文,也在第五部電影才拍出《一步之遙》,黃渤的第一部電影就敢挑戰具有如此豐富元素的大群戲,野心不可謂不大。
黃渤一定是深信,荒誕比真實更有力量,才拍出這么一個題材。其實這部電影與《動物世界》有共通之處。不僅都有撲克牌這一重要道具,還有人性的反復與欲望的展現。它們都選擇把一群人困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區域中,在這里,價值觀被重新標碼,人的動物性與階級分化漸漸顯露出來。
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想挖掘人性這一大主題,但是如何以生動的故事講明白并打動觀眾,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動物世界》和《一出好戲》雖然各有諸多遺憾,但都能夠引發觀眾的討論與思考,從這一點上來說,還是較為成功的。
以荒島為題材的電影不少。一個人的故事叫《荒島求生》;一男一女的故事叫《青春珊瑚島》;還有“孤島上的1個女人和32個男人的故事”的《安納塔漢》;一人一馬則是《黑神駒》;一群男女在荒島上發生兇殺案,則是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改編的數個版本的《無人生還》。
不過《一出好戲》最容易令人聯想到的,還是《蠅王》。但本片跟后者其實是相反的,包括角色設定、劇情發展脈絡、主題等等。所以《一出好戲》可以看作是“反向蠅王”。
《蠅王》
另外,影片中的彩票、怪聲、不想離開小島等等,也讓人聯想到那部被封神的美劇《迷失》。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則致敬了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和大多數新導演一樣,黃渤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導致內容太“滿”,敘事又太“散”。導演如何取舍是片子成敗的決定因素之一,黃渤目前統籌力不足,他作為導演已合格,不過要達到姜文的水平還有很多路要走。
還有就是大陸片子一貫的在細節上的放任。
姍姍是怎么做到在荒島上呆了三個月,卻沒有曬黑的?難道帶了幾罐子防曬霜?
所有染發的角色的黑發在幾個月后都沒有長出來,就連空氣劉海都保持著精致的弧度。
島上的人每天只吃魚和少量野果(也就是只有動物蛋白和一點點纖維,沒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卻精神飽滿紅潤有光?
為什么只有導演自己的角色頹敗得真像是在荒島上流放了幾個月?
為什么一群都市人可以在荒島上輕輕松松活下去?營養危機、食物危機、疾病野獸等荒島上可能出現的危機都不存在,連快手都有。
現在的年輕導演特別喜歡挑戰荒誕魔幻題材。誰還能像李安一樣肯沉下心來拍平平淡淡的家庭三部曲?魔幻這個東西很難把握,拍好了就是《百年孤獨》,拍壞了就是《逐夢演藝圈》。因為魔幻與現實的界限太過模糊,元素占比很難把控,魔幻元素太多,觀眾會覺得扯淡,太少,就跟惡意穿幫似的。
本片的另一大槽點就是演員的表演。王迅、王寶強、黃渤全程裝瘋賣丑,舒淇也全程臺詞出戲。只有張藝興的表現好一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渤把最多的“好戲”都給了張藝興。小興的黑化,是整部片子最觸動人心的地方。他從最初那個天真、“二貨小跟班”的底層人物形象,逐漸變成為了一己私欲不惜犧牲絕大多數人的狠角色。前后的反差之大,只要處理得好,就會出彩。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他的一次突破,他貢獻了自己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次表演。
你可能會說《一出好戲》不好看,挺尷尬,但絕不會認為它不真誠。看得出黃渤確實想踏踏實實用心給觀眾呈現一個好故事,在當下浮躁的娛樂圈,這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去看的人不會后悔,絕對能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