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先師、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學術貢獻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于《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余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于“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后,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于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于虎”,他還強調無論什么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