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史記-秦本紀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
譯文:五年(前655),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xī,奚),這是由于事先晉獻公送給虞君白玉和良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應了。俘獲了百里傒之后,用他做秦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傒逃離秦國跑到宛(yuān,淵)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傒逃到這里,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傒。
解析:在晉獻公(晉文公重耳的父親)滅亡虞國后,百里奚成為陪嫁秦國的奴隸,但他在半路逃跑,被楚國捕獲,而秦穆公得知百里奚賢能后,用五張羊皮將其從楚國換回,在交談后,秦穆公深知其治國之能,任命為秦國丞相,幫助秦國成為春秋霸主之一。事情簡單,但有兩個疑點,下面將具體分析。
編輯搜圖
1.從經歷和表面看,逃跑是不堪老而為奴的恥辱。百里奚自幼好學,身負奇才,因家貧三十歲才娶妻生子,迫于生計壓力和一展抱負,他先后求仕于齊國、周朝和虞國,前兩次因聽知己蹇叔忠告而免于災難,但最終因家貧而不得不求仕于虞國,卻因不聽蹇叔之言,在七十多歲成為俘虜和奴隸。
透過經歷看,他郁郁不得志。但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百里奚年過七十的心智及對社會的閱歷,早已經是無羈無恥,不會因成為奴隸而真的感到恥辱。
2.從權謀角度看,逃跑是自薦和施展抱負的最佳算計。其實,百里奚逃跑和姜太公釣魚是一樣的道理。百里奚為求仕,施展抱負,三十多歲就開始漂泊而不肯回家,他從政的心志如此堅定,不會輕易放棄。他了解秦穆公具有雄才大略,雖然他想追隨秦穆公,但苦于無門。
一旦以奴隸身份陪嫁到秦國,不僅不會引起秦穆公注意,更可能自薦無門,終了余生。而以逃跑的方式,能引起秦穆公的好奇心,如果對自己感興趣自然會尋找,如果對自己不感興趣,那逃跑后還可以繼續求仕他國,實現自己抱負。
綜合來看,逃跑是自我發展的最佳策略。
從史記材料看,秦穆公本意是想通過重金來贖回百里奚,但考慮到實際情況,采用瞞天過海之計。
編輯搜圖
在楚國,楚王讓百里奚放牛牧馬,很明顯是不知道他的才能,如果秦國大張旗鼓,出高價去贖回一個不起眼的奴隸,肯定會引起楚國的猜忌,一旦知道百里奚的賢能,要么留下為自己所用,要么殺死不讓秦國壯大威脅自己。因此,秦穆公要想順利贖回百里奚,必須以楚國認為的努力價值進行交換。
編輯搜圖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逃跑”有時是以退為進的最佳策略。百里奚逃跑本質不是因為恥辱,而是為了引起秦穆公的關注和任用。在實際中,自薦自夸的方式容易引起領導反感,而巧妙地以退為進卻能引起領導重視,比如在職場中,如果個人有能力,但不得志,靈活運用離職或辭職的方式可能帶來升職加薪機會。
2.你的價值取決于領導對你的認知。在楚王眼里,百里奚是個放牛牧馬的奴隸;在秦穆公眼里,百里奚是治國之才。在現實中,特別是職場中,良臣擇主而事,如果不是領導認知中的人才,要么通過改變自己改變領導認知,要么就換個伯樂。當然對于交易物品來看,物品的交易價值取決于賣方而不是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