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減負提質”首先要有針對性的落實減負措施,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里負擔,其次是要通過采取提高課堂效率、落實課程方案、科學安排作息時間、還學生一個健康身體等措施,達到提高教育質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中小學生減負提質思考
據最新一次的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樣調查,城市小學生近視率為22.78%,初中生為55.22%,高中生為79.34%。農村小學男生為11.6%,女生為15.7%;初中男生為35.5%,女生為44.6%;高中男生為53%,女生為64%。某省在對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在視力、耐力、速度、力量、柔韌性等指標上已經出現下降趨勢,近幾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體檢完全合格的僅占15%左右。過重的課業負擔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是不爭的事實。
學習時間過長,導致一些學生睡眠嚴重不足,身體素質下降。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在學校和家庭壓力下,一些少年兒童對學習、對學校、對教師、對家長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釀成了一些悲劇。
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是關系教育發展的方向,關系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人才,關系國運興衰和民族復興的大事,已成為社會共識。
“減負”是減輕學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心理負擔以及沉重的經濟負擔。“提質”是提高教育質量。“減負”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減負”和“提質”同等重要,必須統籌考慮。
首先,實行有效的“減負”措施是“減負提質”的關鍵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表現在:學習的內容過多,學習內容的難度過大,學習的方式落后,學習的績效評估單一,學習的時間過多。從內容上看,各種適合不適合的內容,都是學生必學內容,政治性過強,少了童心童趣。從學習難度上看,難度過大,很多大學畢業的父母,無法完成小學生的作業。從學習方式上看,小學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高中教育大學化。從評價方式上看,學習績效評估上只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從學習時間上看,很多學校的作息時間表,安排小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少于九小時,中學生學習時間不少于在10小時以上。
心理負擔,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的壓力:
一是來自考試分數的壓力;
二是來自同伴競爭的壓力;
三是來自交友的壓力;
四是來自親友的壓力。
1、嚴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任何形式按考試成績給地區和學校排名次;
2、嚴禁中小學校以任何形式按考試分數分班、給班級和學生排名次;
3、嚴禁中小學校及教師在雙休日、法定節假日、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
4、嚴禁中小學校及教師組織參與或變相參與由社會力量舉辦的任何形式的、針對中小學生的復習、補習教學培訓活動;
5、嚴禁向學生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6、嚴禁學校和教師以任何形式侵占學生的體育鍛煉和休息活動時間;
7、嚴禁中小學校趕超或拖延教學進度、隨意增加教學內容、隨意提高教學難度要求;
8、嚴禁任何學校組織任何形式的初中招生考試;
9、嚴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各中小學校以質量監測為名,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
10、嚴禁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商業慶典和非教育性社會活動;
11、嚴禁任何單位、任何個人,以任何方式組織學生統一征訂和使用規定以外的教輔材料和其他學習用品;
12、嚴禁中小學校及教師推薦、征訂、使用非法出版的教輔材料。
同時,實行“兩個嚴格控制”:
1、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學生每天課堂學習時間:小學6小時,初中7小時,高中8小時。每學期二十周、每學年四十周的教學時間。每周學習五天。
2、嚴格控制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要求教師以參照中等學業水平(難度),精選題目,數量適當,全部批改,及時反饋。時間要求是:1-2年級書面作業當堂完成(即不得布置家庭作業);3-4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30分鐘;5年級不超過45分鐘;六年級不超過60分鐘;7-8年級不超過90分鐘;9年級不超過120分鐘;高一、二年級不超過120分鐘;高三不超過150分鐘。
3、嚴格控制每學期考試次數。中小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初三、高三每學期最多可增加兩次測試。
其次,提高教育質量是“減負提質”的重點
一是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率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提高教育教學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效率。
要革新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結合課改新要求,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實踐性、探究性、有效性教學。作為在課堂中擔任主導角色的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的課堂教學效率觀,運用現代教育設備及手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結構,更新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進教和學的相互適應,提高教和學的“轉化率”。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導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其增強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要組織體驗式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給予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選擇,鼓勵個性張揚和特長發揮,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著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能,為學生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二是落實課程方案
各中小學校應全面落實國家課程設置方案,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特別是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要做到課程不少、課時不減,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體育(與健康)具體課時為:1-2年級每周4節,3-9年級每周3節,高中每周2節,同時要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時間,還學生一個健康的身體。
三是科學安排作息時間
中小學生早上到校時間不宜過早,不得早于7時30分。中午要保證不少于1小時的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有住校生的,晚自修結束時間不遲于21時,保證小學生每天有9小時的睡眠時間、中學生每天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集體文體活動不少于1小時。
四是建立教師培訓提高的長效機制
教師承擔著促進學生心智、道德、身體、能力發展的責任,是推進“減負提質”工作的主要力量。只有建立教師培訓提高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教師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才能使“減負提質”落到實處。應把中小學教師培訓納入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同步考慮、統籌安排、優先發展。建立健全教師全員培訓機制,讓所有在職教師,都要按照專業對口的原則,參加相應的崗位培訓。建立骨干評選和引領機制,組織骨干教師評選,形成爭先創優機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形成骨干引領、全面提高的機制。建立校本培訓機制,推進校本教研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為抓手,結合學校實際,推行教師集體備課制度,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提升教育智慧,實施有效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五是加強教育科學研究
“減負”之后,教學時間相對縮短,要在較少的時間內完成并超過原定的目標要求,必須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各級教研部門應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將教學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校,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要組織教師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人了解并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