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當代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在展廳文化和科技訊息的雙重推動下呈現出加速變革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印章”外延被大大拓寬,早已跳出“篆”與“刻”的原始的、樸素的涵義,而在取法對象、制印方法以及印式、印學、印章制度、印譜研究,甚至是各種新材料的嘗試等方面都在加速掘進。
有別于書法的學習,篆刻的臨摹對于不少人而言僅僅是初學、入門時的功課,囿于篆刻學習過程相較于書法偏于復雜,很多學者在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法后,更深入的、持久的臨摹幾乎被擱置。而無論是傳統秦漢印風還是明清流派印,若要得其精髓,無不需要心追手摹,長年累月浸淫其中。基于此,我們策劃了此次汲古求新篆刻臨摹與創作展覽,綜合來看此次展覽有幾個特點:一是讓優秀的青年篆刻家始終不忘初心,強調臨摹古印,永追源頭活水才能積蓄足夠的能量;二是臨摹與創作同步推進,互為映照,督促學者臨創轉換、主動思考,臨有宗,創能新;三是聚集了重慶優秀的青年篆刻隊伍,展覽作品雖取法不同、風格相異,但同臺展示中有思想的碰撞和藝術審美的交融;四是展覽邀請了重慶篆刻界的老前輩,以身作則,以藝作則,篆刻要繼承首先得有傳承,傳很重要,然后才是繼;五是每位作者都寫了簡短的創作手記,篆刻最初為工匠刻制,即便是發展到文人篆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也仍然有工匠代刻行為,當代篆刻在技的基礎上,更需有學、有道,思想與實踐,學術與創作,均不可偏廢,這也是督促大家去不斷思考。
無論是近現代以來老一輩篆刻家所取得的成就,還是以近三十年來以全國各類書法篆刻展為關照,重慶的篆刻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青年篆刻家的代序迭出也印證著這座城市對于篆刻藝術的偏愛。此次集結,既是一種狀態展示,一個對過去的小結,也是重慶青年書法篆刻群體在更宏大的歷史視野中的新起點。
參展作者
參展作者簽名
參展作品
馬亨通
馬亨通
畢業于重慶文理學院
就職于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國奧小學
作品入展重慶市首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大賽
創作手記:
承蒙恩施教導,學印數年,老師的教學理念,審美取向,人格魅力更是引領我從學篆刻,成為我一生為之奮斗閃亮的燈塔。
自從接觸篆刻以來,便覺今生與石結緣。惜石如玉,興之所至,當印文里朱與白的線條布置如許。猶如卷軸中的丹青煙霞質樸天真,氤氳著整個藝術的殿堂.
作為后學者的我們,要虛心向先賢學習,尋師問友,不斷積累,不斷創作,對于篆刻的追求是無窮盡心盡力的,不是外在因素逼出來的,要興之所至,這也是習篆最主要的動力。除此之外要加強印外求印的修煉,不斷提高筆頭功夫。
王永生
王永生
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
作品入展西泠印社“湖山流韻”詩書畫印大展
“百年西泠金石弘源”西泠印社國際篆刻選拔賽
首屆“陜西書法院獎”全國書法篆刻展
第二屆“陳介祺獎”國際篆刻大賽
中國書協第五屆西部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第四、七、八、九、十屆展
重慶市隸書篆書篆刻展
重慶市首屆“桃花源杯”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首屆青年展,重慶市第二屆青年展等
創作手記: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更有自身當遵循與約守的核心內涵。作者圍繞核心的獨特性進行的創新是最有傳承性意義的,也使得其藝術不同于其它藝術形式。
元人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漢”,即是要求篆刻家回歸經典核心,汲取養分。其后經薪火相傳,篆刻日盛,流派印經數百年綿延而益發繁榮,其關鍵核心要旨即在守正創新。
今重慶青年書協篆刻委組織汲古求新臨摹與創作展,即以傳承經典,發掘藝術人才為宗旨,斯為佳善矣!
王樹成
王樹成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青年書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渝北區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巴渝印社社員
作品入展
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三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八屆重慶藝術獎
章法的突破-當代書壇新銳70人提名展
創作手記:
本次篆刻臨創展我主要選擇官印和將軍印為整體風格基調。臨摹上,將已篩選好的幾方官印和將軍印放大至四五厘米進行臨摹,追其樸厚蒼勁的質感,求其雄壯豪邁的氣勢。
常見的漢印線質平正、字形相當,而我則更喜歡官印和將軍印中稍帶倚側錯落的布局,生澀老辣的線質,整體險絕中求平正,細品回味無窮;特別是五字將軍印,章法錯落和諧,線條古拙典雅,妙趣橫生,給人別樣的觀感。
所以,在取意創作上,我就選擇了五字內容以將軍印意味創作,處理起來似更得心應手,邊款又以大篆、漢篆、章草相搭配,試圖增加作品的古意和豐富性。總體而言,此次作品尚有諸多不足處,望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尹義桐
尹義桐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
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
全國第八屆新人新作展
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展等
創作手記:
在篆刻的臨摹學習,創作展覽,教學實踐中我略得以下四個方面小結與大家交流分享.
首先,“以形寫神”要求把握形的準確性,一方面能把握控刀與控石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深入認識古印的精微玄妙之處,以便后期加深對入古的認識.
其次,“神形兼備”不單單只是要求對形的準確表現,更要深入的對篆書結構,對印面線質,對刻制刀法,乃至對創作印化都要有相當的控能力方能化形得神.
再次,“得意忘形”既要汲古又要出古求新,汲古之意,忘古之形,融會貫通,吾意既出。打破入古中的常見的定式思維,在運用古印元素同時要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思路和表現手法做到“學為我用”.
最后,“我形我塑”經典的篆刻創作在于傳承和表現,在經過臨摹學習后我們要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風格。從印章的印面,邊款,印屏都要找到不同于別人而適合自己的方向尋求“古化為我”。
任光榮
任光榮
重慶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
秀山詩詞、楹聯學會駐重慶分會會長
創作手記:
本次臨創展共刻印六方,臨刻五方,創作一方。選臨了秦官印和流派印,在臨刻明人汪關與何震的印中,感受了在同一刀法中的利爽與平和之意,截然不同的兩種風貌流派印,頗有收獲。而后選了秦印風格創作了《文墨》印.
金石之路如翰海行舟,求索其間,有詩意和遠方,唯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向 鷹
向鷹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兼篆刻委員會副主任
渝北區書法家協會理事
中書協西部書法新秀研修班一期學員
創作手記:
此次活動意義非凡,再一次讓我回到源頭,感悟秦漢印藝術的博大精深。
我主要臨習了吉語印,其祥物或是拉長、概括,或是盤曲、扭轉,極簡而靈動自然,抽象而古拙巧妙,和印文高度結合,渾然一體。其神獸有昂首、有闊步、有翱翔、有長鳴,豐富而大氣磅礴,靜穆而雄渾古雅,大漢氣象與文化底蘊得以完美呈現。
“藝術體現生活、文化反應社會”,先賢的大智慧可見一斑。
向 攀
向攀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篆刻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渝北區書協理事
巴渝印社社員
重慶楹聯學會會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期西部書界新秀隸書研修班學員
創作手記:
漢將軍印又名急就章,多為陣前“急于行令不可緩”,而倉促結以刀刊鑿而成。其特點錯落跌宕、奇險不羈、恣肆欹側、疏密強烈而一任自然,妙趣天成。余作“子夜坐禪三更書”亦擬漢將軍印風格,字形大小參差,力求疏密對比強烈,線條加強粗細、輕重、長短等變化,又做些殘破,欲求古樸自然些,惜難其得一二,望諸位方家指正。
莊云龍
莊云龍
書法碩士
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書法教師
創作手記:
自學篆刻以來,便熱衷工穩一路。初習白文,仿學于秦印、漢玉印,取其印制規矩,線條渾厚,以得寬博雄渾之感;但學朱文,從師王福廠先生,方介堪先生一脈,汲其章法從容、圓潤流轉,以得靜謐安穩之姿。大凡篆刻之樂,竊以為既追法度又得乎意趣,此乃臨摹與創作二者兼關鍵所在。于今長路浩浩,智力借憑自身,技巧更須努力,藝術之旅剛剛啟程,技近乎道,道者唯有堅守,可得一二。
劉大龍
劉大龍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青年書協理事
黔江區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
研究文章發表于《中國書法》等雜志、報刊,榮獲第九屆全國書學研討會三等獎
重慶市第六屆書學研討會一等獎
主編師范類《書法教程》,參加過多部教材、著作的編寫
創作手記:
在篆刻中,筆、紙、刀、石四者有著微妙的關系,篆刻毫無疑問要表現篆書意趣,然而刀與石的碰撞也有獨特的美感,筆意與刀法合成了篆刻藝術的魅力。從某種程度上看,刀與筆構成矛盾關系,篆刻者不可偏執一方:或片面注重書寫,有筆跡無刀痕,缺乏個性與情趣;或片面注重刀痕,印面如刀削斧斫、支離刻板,缺乏文人氣質。篆書有書寫之美、印章有刀法之美,兩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刀筆兼備方為篆刻發展的正途。
劉方方
劉方方
碩士,副研究館員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
作品入展
第七屆中國·臨沂中小學生書法節教師組
重慶市第七屆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首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展等
創作手記:
好的篆刻作品,章法至為關鍵。章法學習的不二法門是讀臨古人經典作品,而秦漢印營養最為豐富,故明清以來的大家無一不是重視反復讀摹臨秦漢印的。臨摹漢多字印能有效體會章法規律,我的這次臨創以多字白文為主,側重對簡繁疏密、斜直安穩的學習。“橫野大將軍幕府卒史張林印”在兩公分半的印面內布局十二字是這些章法的典型應用,我據此創作的“圖林丫枝廣安劉青華讀書記”似能得其一二。
劉春梅
劉春梅
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
重慶巴渝印社社員
永川區書法家協會理事、印學部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西部書界新秀班學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西部書界高研班學員
重慶文理學院書法教師
作品入展首屆西泠印社國際青少年篆刻書畫大賽
“西泠印社首屆國際篆刻書法作品大展”
“西泠印社第四屆全國篆刻評展”
重慶市首屆書寫經典書法展等
創作手記:
這次展覽以“ 汲古求新”為宗旨,說明篆刻藝術即能承續中華文脈,又能履踐時代精神。我的老師張一農先生強調“印宗秦漢”,所以我的五方臨作中有四方是漢印。如“朱長孺”的“長”下兩豎都不平直;“殿中都尉”是魏晉印,右下角“中”做了虛處理,一方印讓一角空虛,如同一幅畫留了一個氣口,章法上起到一種調節作用,增強了造型上的空間感,別具情趣。我創作的“桂山秋月”也借鑒了“彭城丞印”田字界格的特點。囿于自身性格我下刀不夠大膽,刀味不夠,爭取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
劉 源
劉源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作品入展全國第五屆西部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第九、十屆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等
創作手記:
這次的印章要求臨創,我臨的吳子健先生的作品,并創作了一方,還非常不成熟,但收獲不少。
長屋先生作品取法高古,從三代古器紋飾入手,含英咀華,獨獲驪珠,行刀優游不迫,綿里藏針,深得三代古器樸茂銹澀、典重鏗鏘的意味。除了行刀韌澀外,長屋先生更善于運用刀勢的拗張來強調線條之間力與力的對抗關系,通過對抗,使凝結在刀筆之間的力量感更為強勁。觀其所作鳥蟲印作品,雖然也充滿了大量的弧轉與花飾,但并非順勢圓柔,而是時取逆勢,因而顯得奔放有致,弛張并舉。澀與拗張是吳子建印風下潛藏的隱秘骨格,非細心揣摩不能得見。
江小雷
江小雷
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
江北區華渝實驗學校專職美術教師
創作手記:
吾學篆刻糊里糊涂四年有余。筑基未穩卻常在創作,實坐井觀天也。后幸得峴居戴文先生指點,方才撥開云霧,回歸正途,重臨漢印。數月后,為求更進一步,以黃牧甫黟山流派印為切點,又臨數月。汲古為新,細悟黃牧甫印文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峭拔而雄深的藝術風格。領會其作品疏密、穿插之匠心獨運;取材范圍也使吾大長見識,彝鼎、權量、詔版、鏡銘等,皆溶于印章之中,變化無窮。此次展覽之際又刻黃牧甫,遂借“嶺海重游”命名之。
許邦智
許邦智
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
巴渝印社社員
作品多次在西泠印社、中國書法家協會以及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市書法家協會等主辦的書法篆刻展賽中入展、獲獎
創作手記:
篆刻臨摹與創作,一脈相承,卻又是天生的“冤家”。一方面,學習篆刻,初學者幾乎無不從臨摹漢印起步,繼而上溯古璽、下及流派,不斷擴大學習的范疇,才能積淀技藝開展創作;另一方面,撫古既久,則易陷入佳構定式之中,雖常談“意與古會”,然能做到“技與古會”已是不易,當今有人被稱“人肉復印機”,姑且是毀譽參半吧。我很同意石開先生關于“讀印”的觀點,要讀懂經典作品的內涵,而非淺表形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依然必須建立在用心臨摹的基礎上。
李俊軼
李俊軼
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
畢業于西南大學
自幼喜好書法篆刻
現學習臨創秦漢印
創作手記:
最初對篆刻的認知純屬于喜好。在臨摹和創作的過程中,有以下三點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首先,在臨摹和創作過程中制印的數量和質量要達到一定量時,才能有所收獲。其次,創作中應參考資料與獨立思考相結合。注意細節刻畫,虛實漸變,肌理處理,達到形神兼備.再次,好的資料和工具對學習是極其重要的。在這過程中有個好的老師指導也是非常關鍵的。
最后,篆刻的提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保持興趣愛好是它的原動力。
楊偉林
楊偉林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南岸區中小學書法骨干教師
重慶市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書法兼職教研員
重慶市南岸區教育學會中小學書法專委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
作品入展重慶市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
重慶市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重慶市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龍鄉墨韻·第五屆全國中小學教師書法作品展
龍鄉墨韻·第六屆全國中小學教師書法作品展
重慶市首屆“桃花源杯”書法篆刻作品展等
創作手記:
漢印章法平正方整,給人以古樸、渾厚、博大的審美氣象。每次臨摹漢印,總能在重復排疊的小天地中發現其疏密、大小、粗細、欹正、穿插、錯落之變化。然則印宗秦漢,絕非簡單地學習其制印形式、空間布局、刻制方法,而是其審美思想。近來臨習漢印數方,略有刀筆形式之意,卻未能會其神,悟其本真所在!余當以此為記,努力探尋!
楊官印
楊官印
會員
專職篆刻教育工作者
創作手記:
印宗秦漢,是因其秦漢時期特別是漢代印章種類繁多,內容廣泛,所取得的成就亦是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故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學習印章的典范。
秦印多鑿刻,線條均勻協調,漢承秦制,印以鑄造為主,莊重典雅,魏晉印雖不及漢印精美,但細致柔美的線條,已成其獨立的面貌。
本幀臨創作品以秦漢印風為主,旁觸魏晉將軍印,以期在平正中探尋千奇之變化,不足處甚多,望方家正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