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松章:當今的篆刻
已經進入“細分”時期
秦印、漢印風格作品的數量顯著增加、質量明顯提高,這是本次展覽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這既有本次展覽“印宗秦漢”的主題對投稿作者形成的導向效應,又與廣大作者在入古出新的創作中更加具有開創性、更加注重在汲取傳統精華的同時表現個性的風氣有關。
“印宗秦漢”的理念從元代就被提出來,印壇對秦漢印的學習持續了幾百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不斷從中汲取養分并創作出新穎的篆刻作品,既說明了傳統的偉大,又說明篆刻創作理念也要與時俱進,動態的創作理念可以使傳統常看常新!
曹長升(安徽)篆刻
我是第一次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評審工作,對線上評審這樣的新事物的接受反而更為容易。隱藏投稿作者的個人信息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保證評審的公平、公正。我認為這一舉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另外,這一評審形式在統計環節,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數據輸入后評審結果“秒出”,避免了以前評審在統計環節的費時費力和可能出現的錯誤。
對于參與其中的印人個例來講,當代篆刻藝術已經進入了“細分”時期。在當今這個號稱“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稍微留心就會找到自己需要的書法篆刻資源,以前那種因靠信息差、靠占有新發現的信息而成功的例子在今天已經不可能。在目前的形勢下,想獨辟蹊徑創造一種新的模式或者說找到一個大的篆刻創作空白區域已經非常困難,反而是在一些非常熱門的篆刻種類(比如大古璽)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新鮮的面目。現在印壇對傳統的挖掘研究不再是亦步亦趨的模仿式的,而是融合式的、開創式的,對司空見慣的、大家都熟悉的傳統,通過不同的發展傳承理念、個性化的創新思路和途徑,挖掘、演繹出不與人同的新面貌、新風格成為印壇創新的主要出路。當今的篆刻已經進入“細分”時期。
黃行毅(福建)篆刻
當今的篆刻參與者可能是歷史上最多的,由此帶來的競爭也是空前激烈的,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們在埋頭刻印的同時還應該做好戰略思考,在歷史的縱向和當代的橫向之間思考自己的定位。
印屏是篆刻藝術在展廳時代的展示方式,也可以認為是對篆刻作品的包裝。好的印屏設計可以使得篆刻作品錦上添花,不好的印屏設計往往喧賓奪主。好與不好的標準就是看印屏能否恰當地襯托出印章的風采。整體而言,工穩印的印屏宜精致,寫意印的印屏宜變化。一位作者,在熟悉自己印風定位的前提下,參照當今展覽的印屏,充分考慮印屏設計中的元素(比如色彩、拼貼、金石元素、題跋、畫線,乃至印石形狀帶來的印章、邊款形式變化等)設計出一種適合自己印風的印屏是非常必要的。
范正紅:突破創作積習,
展現個人風貌
以“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觀察當代篆刻的發展,是一個彰顯篆刻時代風貌的有效途徑。就“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而言,可以明顯感受到自1988年“首屆篆刻作品展”以來的時風積蓄之功。熟悉當代篆刻的人們自可感受到其中的脈絡與線索。從這屆篆刻展的創作表現看,無論是作品的創作意識還是印屏的設計都更加講究。但這種講究似乎更多的是沿襲了以往的思路和創作積習。所以,僅就作品的質量是高的,但表現出個人獨立風貌的作品卻不多見。篆刻創作如何形成個人的風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個人的風貌與時代的共性是相互映襯、相互依存的。
篆刻展需要有豐富個性風貌的作品體現,這樣才能表達出展覽的高質量。形成個人風貌也是每一位篆刻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一方面,要對傳統的篆刻有豐富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見解。只有在這兩方面都有一定深度時,個人創作風貌才會逐漸展現出來。從此次展覽來稿作品可以看到,很多作者都有這樣的追求,同時作品也表現出這樣的傾向。但也可看出尚需不斷深化與成熟。
胡永東(江西)篆刻
篆刻發展到今天,創作手段比起古人更加豐富。古人刻印基本上是沖刀和切刀,現在的創作可以說篆刻者運用了一切現在能想到的、可實現的手段,達到多種創作效果。這在本次篆刻展中也得以體現,我認為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無論使用哪一種手段,最終篆刻作品都應該表現出篆刻創作的自然情趣,及篆法在變化手段所能發揮的度。篆刻具備自然藝術表現,而不能讓觀者感覺到刻意的造作。篆刻無論是工穩還是寫意都應是有意蘊的形式。在本屆篆刻作品展中有一些作品達到了這個高度。同時,還有一些作品停留在了追求表象的式樣。但總體來看,與近十年以往的全國篆刻展相比較在進步之中。
徐 海:筑牢漢印基礎
我認為“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能夠反映當今篆刻的面貌,表現形式也比較豐富,能夠感受到篆刻在當今的發展很迅速。“印宗秦漢”是篆刻創作的一個最基礎的理念,我們從事篆刻的人員都是從這句話入門、提高和發展的。尤其在經過了近幾百年的發展,更加印證“印宗秦漢”在篆刻創作中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書法篆刻在當今的創作講究向傳統學習,向古人學習,要有所宗。“印宗秦漢”的觀念在當今篆刻發展現狀中有一定的缺失,所以今天我們再次提出這個觀念也很及時,也很必要。
賈長慶(山東)
“印宗秦漢”實際上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漢也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印章的本質精神所在,“印宗秦漢”的提法實際上也是這個內容,也是這種精神。所以在評審過程中,從我個人來說更注重秦漢風格的篆刻表現形式,尤其是漢,兩漢篆刻印章的形式在當今有被輕視,但是我們發現很多篆刻大師,像齊白石、吳昌碩、黃牧甫、趙之謙等,實際上都是從秦漢而來的,尤其是以漢印為基礎,所以漢印在篆刻當中非常重要。我在評審當中對這些是比較關注的。
高慶春:思考、理念、
問題意識決定篆刻藝術
的追求、方向和高度
在“全國九屆篆刻作品展覽”開幕之際,回想起5個月前的評審經歷,歷歷在目,印象深刻。“全國九屆篆刻作品展覽”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廣泛性而頗受業界和廣大篆刻作者關注,我曾經是早年的入展作者,如今受聘擔任評審工作,深感肩上的責任、使命和擔當。緊張而有序的評審全過程下來,對當下篆刻的現狀又有了新的認識,多了一些思考。總體感覺,當下篆刻呈現出注重傳統和經典,既有回歸秦漢的趨向,也有持續寫意印風的流行,更有魏晉南北朝官印,各類工穩、流派印,以及受時風影響的各類印風,表現為多元取法、多向發展、多樣包容的發展態勢。“古”與“今”、“舊”與“新”、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在一起,頗有看點。
從作者層面看新作者占多數,他們對篆刻的理解和實踐還有一定的局限。雖然作品面目豐富,但大多還停留于形式和技術層面,更深入表達對傳統的理解,或個性化的語言錘煉尚欠缺。另外,工穩一路過度追求工致、修飾,缺乏筆意文氣;寫意一路盲目求大、求野,也與文人篆刻精神漸行漸遠;邊款過分表現多字、多面,似大有喧賓奪主、炫技之嫌。一些老作者故技重演,缺乏新意。凡此種種,當引起我們的反思。
曹有福(河南)
由此引發對當下篆刻藝術發展的三點思考。思考之一:創作理念領先,培養覺知力。衡量一位篆刻家的優劣不僅靠技巧,還要靠思想和理念。思考、理念、問題意識決定篆刻藝術的追求、方向和高度。今人篆刻是在弘揚秦漢精神,借鑒明清得失的基礎上,以篆刻為抒發思想情感,追求審美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重視刀法、做印法,弱化篆法、寫法是當下的普遍狀態。每位篆刻作者都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認真思考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方向,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意識。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遞增,更應該努力尋求“人”與“書”“印”的契合點,刻“我”家之印,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意蘊和思想含量,耐研讀、耐咀嚼,有文雅之氣。
思考之二:既要“印外求印”,也需“法外求法”。“以書入印”是明清以來篆刻家成功的范式,對當下書法篆刻創作仍具有現實意義。篆刻家對于篆書的重視是篆刻作品格調高低、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一個普遍現象——歷來有成就的篆刻家都能夠達到“書印相合”,亦即篆書含有篆刻構成的意味,和印章相得益彰;而印章中有篆書的筆墨情趣、疏密關系,朱白文相統一,書印相契合。趙之謙最早提出“印外求印”的理念并身體力行。凡藝術均需立足一門而后多領域探索,觸類旁通、博觀約取,以達厚積薄發之效。永遠不應滿足已有的技法和經驗,“熟事要當生事做”,忌輕率、忌任性、忌杜撰,當成為篆刻家的新常態。
魏曉偉(湖北)篆刻
思考之三:尊重藝術規律,總結參悟融通。篆刻藝術有其深刻內涵,也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書”與“人”的協調統一需要我們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參悟、體會、融通。尊重藝術規律就應以當代藝術的視角去發掘、繼承和發展篆刻藝術的經典,包括對近現代成功的篆刻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和借鑒,也包括對過去不被重視的或新出土資源的關注。一方面要尊重傳統,尊重藝術規律,不能想當然地胡亂創造、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新奇;另一方面又不能故步自封,在學習積累推進的過程中思變、求變,膽敢獨造,踔力前行。
傅 舟:優秀篆刻作品應
統一協調又變幻多端
這里的“一件作品”有兩個含義,一指一方篆刻作品,包括印材、印面、印款及刻治、印拓等。二指一件印屏,它由形式樣貌不同的多件印作組成。一方好作品應是整體統一和諧而其內在層面元素又豐富、變幻多端。一件好印屏應是整體統一協調而印作邊款題簽等又多樣變化。篆刻創作就是要處理好印作及印屏內整體與局部的關聯。一件優秀篆刻作品應有的層面要素雜多,較為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陳剛(湖南)篆刻
一、整體統一協調,印作邊款題簽等多姿多彩
一件印屏在整體風格(特色、取法、個性化層面元素)上統一和諧,多方印作邊款題簽等又多樣變化,即整體與局部要整合性地呈現,是優秀作品整體的首要的層面要素。作品具有較為鮮明的風格面貌、個性、特色,明顯的審美趨向、趣味:或豪邁奔放、情感淋漓;或亂頭粗服、逸筆草草;或銳意探索、奇險生姿;或言約旨遠、纖秾簡古;或精淳雅逸,意味雋永;或與古為徒,靜水流深;或拈花一點,盡得風流(即有的篆刻名家所謂“藝術一招鮮”)等。這大抵是評委們在有限時間里首先要做出的審美判斷。
二、格調高,質量精
把作品明確的審美指向(風格特色、個性化層面元素)在章法、字法、點畫線質、刀法、邊款刻治等方面精準的表現出來,使作品的格調、境界高、韻味厚、質量精。作品或精淳、或沖淡、或率真、或雄渾、或蒼茫、或野逸、或險峻、或簡古、或古穆渾融、或元氣淋漓等,都可以成為高格調的作品。創作中,在相對統一的風格面貌范圍內,不僅在同類印式的朱文、白文、印文字數、印面大小形狀、邊款上有多種樣式,而且在章法的主次、呼應、對比,字法的取勢、方圓、曲直、朱白映襯,點線的疏密、強弱、虛實,刀法的沖切、疾徐、切壓等,乃至四條邊、四個角、敲擊的多與少等細節上,能夠做到變幻多端,就是高質量的精品,就會使作品百讀不厭,耐人尋味。無論在創作中,還是粘貼印屏前選擇作品時,都應規避模式化、同質化、簡單化、不合調等問題。
蔡舒聰(廣東)
三、分量足,多思量
主要指作者在其作品上所花費的心血和勞動量,一方作品和多件印作組成的印屏都是如此。選擇貼進印屏的印花以及邊款,都應有相當的份量。通常一蹴而就,沒有花費什么心血、耗費多少勞動的都不大可能成為優秀的印作印屏。多字印應占相當的比重,字間關系多且復雜,在章法字法點線質量、邊款朱白及形式構成上都要考究,思接千載、殫精竭慮,多畫印稿、反復推敲,才能遷想妙得、胸有成竹,刻治出精彩的作品。但這不是說少字印就不能出好作品,也不主張以多字印文、印款為能事。
尤其是在章法字法點線、刻治手法、邊款形式等方面不能失之簡單。單調的、容易的、雷同的、模式化的印章及邊款,肯定不會是優秀之作。在一件印屏上有質量、有分量、有特色、有趣味的朱白文邊款有幾件就行,不宜過多;那種動輒數百乃至上千字、又較為呆板的邊款,既易出錯,也可能喧賓奪主。
四、呈現時代精神的作品
今天的篆刻創作緊扣國家、人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及發展而進行,為人民為英雄立傳、彰言,是對時代精神的有效表現。當下在藝術上應“展覽時代”而生的較大尺寸作品的創作,圖案化的、大膽的空間分割,點線面形式美手法的夸張運用,印從刀出創作方法的成功實踐,各種工具材料手段的綜合使用,多種多樣的展示場域與方法,當代意識的灌注,都是篆刻創作對時代精神、多元化審美意識及成果的呈現。作者們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篆刻藝術作品,就是當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
梁逢保(廣西)
五、印屏設計制作利于印章風格呈現
印屏整體形制設計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利于印章風格的呈現。大抵雄渾磅礴、剛勁挺拔、斑駁蒼茫、亂頭粗服、銳進奇險等風格類型,其紙張可略粗厚,尺寸可略寬大,配色、邊款可稍重,布列參差錯落,題簽可雄放一些。恣肆野逸、天真爛漫、簡約雋永、沖淡蕭散一類風格在以上幾個方面可以設計制作得閑雅輕松一些。淳雅靜深、古穆淵逸、文俊清麗、秀逸優雅等風格類型,其紙張可細密白凈、尺寸合符比例,配色溫雅,布列整飭中有變化,邊款略輕,題簽也應清健一些。
印屏設計制作具有以下一般規律:紙張宜細密結實白凈,尺寸一般有約定,紙色不宜深,配色宜與其他層面相協調。邊款中有2—4枚有質量分量者即可,不應喧賓奪主。布列講究印章、邊款的朱白、大小、輕重、疏密搭配,既參差變化,又統一完整。題簽注重作者的書風個性、擅長書體,與印作風格一致、協調;題簽既能體現作者書體、篆刻風格,也能表現印屏設計制作的個性及特色。
監制:楊 超
編輯:于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