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76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與50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作為屯溪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安徽省現存不多的明代大型石拱橋之一的鎮海橋,被列為全國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橋又名屯溪橋,俗稱老大橋,位于屯溪區橫江與率水匯流處的橫江江口,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老街與黎陽,舊時為進出屯溪的門戶。清道光《休寧縣志》載:“屯溪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屯溪,明嘉靖十五年邑人戴時亮創建,中橋為亭,為邑綰轂,國朝康熙十五年橋圮,邑人程子謙重建,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謙再建。”鎮海橋全長133米,寬7.53米,為6墩7孔拱橋。橋面為青石板墁鋪,欄桿用大條石堆砌三層。橋身均為紅麻石砌筑,白灰勾縫。上部為等截面實腹式石拱,下部為漿砌條石重力式墩臺,拱劵為橫聯砌筑,拱劵底部均留有三處拱架孔。
橋墩成等腰三角形,分水尖石尖翹起,造成船頭狀。拱腳、拱圈均用褐紅麻條石交錯砌筑。石料以糯米稀、獼猴桃藤汁加灰漿膠結。中洞有“禁止取魚”四楷書。橋面橋欄以茶園石鋪設,橋欄縱向條石兩頭鑿陰陽榫,互為銜接;上下聯結處鑿蝴蝶形卯樣,又用鐵梢卡鎖,形成整體。因此,橋身質地堅實,氣勢雄渾。橋上原有亭,兩端有飛檐五脊虎殿頂建筑。橋東臨街處建有高大拱門,上懸“鎮海橋”三字金匾。解放前,橋亭、拱門均已拆除。建國后通行汽車,兩頭引橋石階升高填平改建瀝青路面。現不允許通車。如今,該橋已作為行人步行景觀橋,使這座明代古石橋再現徽韻悠悠的古樸風貌。
鎮海橋相傳是隆阜財主戴時亮為嫁女兒獨資建造,盡管“嫁女橋”傳說多少帶點神秘的色彩,而程子謙父子修橋確有此事。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鎮海橋因洪水沖擊而轟然坍塌。屯溪東郊率口人程子謙,是一位太學生,以孝行受到鄉里人的稱贊,家中富有,輕財樂善,遇有地方公益之事,諸如建祠堂、辦文會、修石堤等,都樂于輸捐。他見屯溪橋坍塌,毅然決定自己拿錢重建。由于這座橋規模宏大,用材考究,工程艱巨,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建成,工程費用共計670萬貫錢。
不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又爆發了特大洪水,屯溪石橋再次被洪水沖垮。這時,程子謙仍然健在,得知橋被大水沖毀之后,深為自責地說:“橋這么不牢固,是我的過錯。” 第二年秋天,他再次獨資重建屯溪橋。這次重建,程子謙更加注重工程的質量。請來著名工匠,將大橋的主體設計為6墩7孔,寬6米,高10米,長133米。由于橋體較高,橋兩頭的地面低于橋面,于是又從兩端延伸出各15米的引橋。
拱腳、拱圈均用赫紅麻條石交錯砌筑,橋面、橋欄以茶園石鋪設,橋欄縱向條石兩頭鑿陰陽榫,互為銜接;上下連接處鑿蝴蝶型卯樣,又用鐵梢卡鎖,形成整體。石料以糯米稀、獼猴桃藤汁加灰漿膠結,加強石料之間的牢固程度。尤其是橋墩上游砌成三角形,墩頂端分水石尖翹起,有效錯開洪水時上游沖來的漂浮物,以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橋墩上,減少洪水的沖擊力度,有效保證石橋的安全。從上游看,這6個橋墩像6把利劍,四五百年來劈開多少狂濤惡浪。從橋面向下看,每一個橋墩分水石尖翹起,宛然龜尾,讓人充滿想象。
可惜的是,工程沒有完工,程子謙就因病去世。他的兒子程岳,繼承父志,加大對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多次提高建橋成本,確保工程質量。為了禁止有人在橋墩周圍打魚危害橋墩安全,還在中間橋洞上端刻了“禁止取魚”四個楷字。橋東臨街處原有亭,兩端有飛檐五脊虎殿頂建筑。清光緒十年(1884年),鎮海橋四座橋墩受損嚴重。屯溪的茶商、鹽商發起公益總動員,一時間商販、市民紛紛損款。修葺完畢,鎮海橋上立功德碑紀念。
屯溪遠離大海,為什么要將此橋取名為“鎮海橋”呢?據說是海潮只能到達三江口,而“山蛟”(山洪)與海怪一旦在此會面,橋就要被沖毀。取名“鎮海橋”,就是含有鎮壓海怪和山蛟的意思。另外關于“屯溪橋”之所以又名“鎮海橋”說法,則稱是因北來的橫江,流經屯溪與順流而下的率水匯合,直達錢塘江,東注入海,全長293公里。流經皖浙兩省的江岸,水深流急,能建橋的所在,只有溯流而上的屯溪。取名鎮海,以示橋之雄偉,巋然鎮之于海。
古橋依舊,物是人非。清代查錫恒有《屯浦歸帆》一詩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楊夾岸泊歸舟。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閑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臺好,一片波澄萬頃秋。1934年5月,著名詩人、文學家郁達夫行游屯溪,夜宿鎮海橋下,見此美景,還即興寫下了“新安江水碧幽幽,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屯溪夜泊記》。把當年一橋兩岸的風光與“揚州春色”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