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屬(Syringa Linn.)約有30種(FOC為19種),中國產20余種,本期收錄1種,2雜交種。
注:本期三種植物有親緣關系,所以一并收錄。
另:什錦丁香(S. chinensis)也叫華丁香,建議以學名為準。
一 . 華丁香(Syringa protolaciniata P. S. Green et M. C. Chang)
華丁香(甘肅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下的一種,產于甘肅東部和南部、青海東部。生海拔高800-1200米的山坡林下。我國北方地區常栽培。
華丁香屬于落葉灌木,高0.5-3米。枝直立或稍拱曲,棕褐色,無毛,疏生皮孔,小枝紫褐色,細弱,四棱形,無毛,疏生皮孔,外有薄膜狀剝裂。葉全緣或分裂,長1-4厘米,寬0.4-2.5厘米;葉柄長0-2.5厘米,無毛;通常枝條上部和花枝上的葉趨向全緣,枝條下部和下面枝條的葉常具3-9羽狀深裂至全裂(主要特點),葉片和裂片呈披針形、長圓狀橢圓形、寬橢圓形至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下面具明顯黑色腺點。
花序由側芽抽生,長2-10厘米,通常多對排列在枝條上部呈頂生圓錐花序狀;花序軸與花梗、花萼無毛;花梗纖細,長2-6毫米;花芳香;花萼長截形或萼齒呈三角狀卵形,齒端銳尖、漸尖或鈍;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長1-2厘米,花冠管近圓柱形,長0.7-1.2厘米,裂片卵形、寬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5-9毫米,寬2-4毫米,先端尖或鈍;花藥黃綠色,長約2.5毫米,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2毫米處。果長圓形至長卵形,帶四棱形,長0.8-1.5厘米,寬2-4毫米,先端凸尖、銳尖或鈍,皮孔不明顯。
花期4-6月,果期6-8月。
▲不裂葉片
▲三裂葉片
▲羽裂葉片
二 . 裂葉丁香(Syringa × laciniata Mill.)
裂葉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下的一雜交種,目前多被認為是起源與伊朗或阿富汗,我國西北部有種植。
該雜交種與華丁香性狀基本一致,區別在于所有葉片均為裂葉,且深裂,最大區別在于該雜交種不結實。
花期5月,無果實。
裂葉丁香(S. laciniata)現在多被認為是華丁香(S. protolaciniata)和歐洲丁香(S. vulgaris)的雜交種,花一般不育。
三 . 波斯丁香(Syringa × persica Linn.)
波斯丁香(花葉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下的一雜交種,產于中亞、西亞、地中海地區至歐洲,我國北部地區有栽培。
波斯丁香屬于落葉灌木,高1-2米,或達3米。枝細弱,開展,直立或稍弓曲,灰棕色,無毛,具皮孔,小枝無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厘米,寬0.8-2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稀具1-2小裂片,無毛;葉柄無毛。
花序由側芽抽生,長3-10厘米,通常多對排列在枝條上部呈頂生圓錐花序狀;花序軸無毛,具皮孔;花梗長約1.5-3毫米,無毛;花芳香;花萼無毛,長約2毫米,具淺而銳尖的齒,花冠淡紫色,花冠管細弱,近圓柱形,長0.6-1厘米,花冠裂片呈直角開展,寬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4-7毫米,兜狀,先端尖或鈍;花藥小,不孕,淡黃綠色,著生于花冠管喉部之下。
花期5月,無果實。
關于本雜交種《中國植物志》有較詳細的論述,其親本被認為是裂葉丁香(S. laciniata)和歐洲丁香(S. vulgaris),而裂葉丁香(S. laciniata)由歐洲丁香(S. vulgaris)和 華丁香(S. protolaciniata)雜交而來,所以該植物是一個二代雜交種(了解即可)。
波斯丁香也會出現少量裂葉的情況,但不像前兩種植物是明顯的羽狀深裂,其一般為三裂葉片,羽狀深裂較稀有(暫未找到照片),參考上述分解圖。
四 . 相關運用
雖說葉片獨特,但本期三種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也與紫丁香一致,作為觀花植物和芳香植物,多在西北城市種植,華北地區也有部分種植,生活習性與大部分丁香一致,喜光,稍耐蔭,但在蔭蔽處開花少或不開花,耐寒性較強,耐干旱,喜濕潤、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水濕。是否能在南方種植還有待考究,尚未見南方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