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
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
青、赤、黃、白、黑五色,簡稱五色。
也指紅、綠、紫、碧、流黃五種間色。
間字本字為閑,讀音為見。
墨分五色,古人有兩義:宋代以后多指墨分濃淡,宋代以前多指濃淡不同的墨跡對應五色。
張彥遠認為山水中的五色,隨著陰晴和季節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呈現,
如果用墨把變化的特征大體表現出來,就會產生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涂上空青、石綠、丹砂、鉛粉等顏料。
同理,鳳鳥羽毛固然呈現五色,但墨畫的鳳鳥只要意思到了,也會給人五色雜陳的印象。
如圖惲南田沒骨花卉用水墨顯示,產生的畫面效果更顯文人氣息。
在中國傳統水墨畫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
一幅作品中,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
“墨分五色”還有一種說法是:“干、濕、濃、淡、焦”五種,
其中“干”與“濕”是水分多少的比較;
“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
“焦”在色度上深于“濃”;
各種墨色的特點及用途如下: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產生蒼勁、虛靈的意趣。
“濕” 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勻運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濕潤之感,或用于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干淡或濕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
“濃” 為濃黑色,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
“焦” 比濃墨更黑,用于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
如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墨法是中國畫特殊的繪畫語言。
在中國畫表現手段中,墨法與筆法同等重要。筆通過墨來體現,墨通過筆來完成。
如圖宋代米友仁《瀟湘奇觀圖》中,用水墨暈染,表現江南云霧空濛的山巒川流,充滿神奇氣象,畫中的丘陵和樹林均用墨筆畫出,
但并未給人以黑山、黑樹的感覺,相反,給人以郁郁蔥蔥的色彩印象。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
所以,中國畫的墨就是色,與“黑”是不同的概念。
墨是能夠獨立完成繪畫,能夠表現物象豐富色彩的物質手段。
作者介紹:
溢華(女):中華珍寶館拾英計劃畫家, 雅好收藏。
吳冠南先生入室弟子。
2014年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潘益華作品集》
2015年南京微園美術館舉辦《邂逅微園》個人書畫展
2018年受“藝術市場'之邀參加《素心若雪一全國女藝術家邀請展》
2018年受邀參加《筆墨印心--中國名家邀請展》
2019年受邀參加《廣種福田--全國名家邀請展》
2020年入選全國《中國文人畫創作檔案》
書畫作品被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宜興美術館等美術機構及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