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處女作《小武》(1998)到新作《江湖兒女》,賈科長的鏡頭都在聚焦邊緣人。來自小縣城的大導演,有著濃郁的“江湖”情結。
《小武》通過一個社會最底層最被人鄙視的小偷來捕捉時代的脈搏,鳳頭、豬肚、豹尾讓人目不暇接,代表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
兒時好友、暴發戶小勇不想在婚禮上看到小武,甚至都沒邀請他。禮金往桌上一丟,點燃煙把人家的打火機揣進自己口袋,尷尬、失望、憤怒的小武有些暈頭轉向,走了幾步又返身給了小勇一下:
輕輕的一下,科長的才華叮當作響:打重了對不起曾經的友誼,不打無法傾瀉排山倒海、欲哭無淚的悲傷。
男女老幼、父老鄉親看得小武站也不是蹲也不是:
有罪受罰,無話可說,但哪條法律規定嫌疑人要被展覽、羞辱?
這一橫掃千軍的豹尾讓我們想到了什么?難道不是魯迅筆下的看客嗎?
20年過去,賈科長更加老辣、深邃,《江湖兒女》拍出了真正的江湖氣質、江湖味道,令人擊節。
所謂盜亦有道,黑道白道,都要講個公道:不狠不是角色,但只靠好勇斗狠,今天不被同道踩扁,明天也會被警察干掉。斌哥在麻將館三言兩語擺平江湖恩怨,除了自身地位,還有地位得以建立的“以理服人”。
廖凡飾演的斌哥氣場強大,巧巧死心塌地愛上他的設定順理成章。
影片不少細節做得很好。風頭正勁的開發商,請斌哥欣賞國標恰恰舞,下一個鏡頭就說他被小混混給捅了。江湖人的轉型之路,充滿腥風血雨。
巧巧為斌哥背鍋坐了5年大牢,輪船上黑衣小偷一進艙門,她立刻條件反射地站起來,監獄生活的痕跡清晰可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移情別戀的斌哥無顏面對巧巧,只有抓住救命恩人的手,然后輕輕放開。
人是記憶的奴隸,巧巧沉浸在一往情深的故事里難以自拔;曾經呼風喚雨、前呼后擁的斌哥,眼看昔日的小弟開賓利,又怎能無動于衷?東山再起的欲望自每一個毛孔滴落。
巧巧不甘心,但她懂得起,這,就是江湖兒女。
因為應酬,因為無法控制的一切,斌哥酒后中風半身不遂,只有投靠巧巧。
苦悶的他,沖廚師發脾氣,巧巧頓時勃然大怒,直接叫他滾出去----
有人落井下石侮辱斌哥,巧巧不惜血濺當場也要捍衛斌哥的尊嚴,但你不能蠻不講理,把怨氣發泄在無辜的弱者身上,這,才是江湖兒女!
最終,斌哥艱難地站了起來,如果讓他和巧巧從此過上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那就只是網劇的水平,而不是賈科長:最是深情留不住,郎心如鐵花辭樹。
斌哥走了,巧巧很傷心,但她懂得起,這才是她深愛的那個男人,這,才是江湖兒女:
科長的鏡頭里沒有雞湯,其實是更高級的骨感“雞湯”,濃縮了對江湖、對人生、對人性的哲學感悟——
都知道“相濡以沫”,但莊子完整的說法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江湖客也好,普通人也罷,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不完美的我們,只有拼命擦去眼角的淚花,迎接新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