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南到阿富汗,美國撤軍都要面臨一個可怕的道德困境: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當地人怎么辦?
1965年3月8日,首批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意氣風發地登陸越南峴港:
空氣里充滿了快活的因子:
很快陷入苦戰:
1968年2月1日,《西貢槍決》成為著名的反戰照片:
1968年9月10日,湄公河三角洲地帶一名美軍穿越一個泥濘的小溪,水深過頂,唯有手中的M60機槍露出水面。這張照片似在宣示:越戰就是一個困擾美國的戰爭泥潭。
1972年,南越西貢還很平靜、祥和:
可憐的老百姓:
為什么要背井離鄉打這場該死的戰爭?
反越戰成了世界性的風潮:
美軍接走了3000名戰爭孤兒——
1975年4月9日,紐約·花花公子的兔女郎懷抱來自越南的孤兒:
小有小的好處——
三名身材瘦小的南越飛行員擠在F-5E戰斗機狹小的座艙里,安全降落在泰國烏塔堡基地。
2014年,紀錄片《在越南最后的日子》聚焦扣人心弦的大撤離:
影片視角獨特,再恐怖、殘酷的戰火也無法吞噬勇氣、堅韌和善良。嗯,還有運氣。
美軍一走了之,成千上萬為美軍提供服務的商人、翻譯,以及與美軍并肩作戰的南越軍官、情報人員及其家屬怎么辦?
1973年尼克松簽署巴黎和約,從越南撤軍,但承諾北越一旦違反和約,美軍將全力打擊。
北越被尼克松嚇壞了,覺得他是一個瘋子。一旦有必要,這個瘋子就會大打出手。
尼克松非常強硬(制止蘇聯核打擊中國),老大哥尚且退避三舍,何況其余!
然而,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
一夜之間,天翻地覆,河內發現條條大道通西貢。
1975年3月10日,北越發動大規模進攻,所向披靡,西貢岌岌可危。
反戰成為美國的主旋律,國會很坦率,援助是不可能再援助的了。
福特總統平生第一次當眾破口大罵:這幫狗娘養的雜種!
南越彈盡糧絕,即將崩潰。
“越奸”的下場不問可知。
恐慌迅速蔓延:
政客可以不要臉,曾經與南越戰友出生入死的美軍陷入巨大的道德困境:
任其被人宰割,還是違反紀律全力幫助他們逃亡?
沒有任何批準,沒有任何移民證件,副武官將他在情報系統的越南朋友和家人偷運到菲律賓的美軍基地,當即被解雇,但這阻擋不了偷運行動。你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昔日的戰友去死。
1975年4月29日,美軍在越南的最后一天,新山機場被襲,西貢陷入混亂。
西貢碼頭和直升機成為最后通道。
每個人都想盡快離開……
美軍基地的一些南越直升機駕駛員,發現自己不在撤退計劃內,駕機降落在自家院子里,裝上家人飛到海上,在美艦上降落,受到船員的熱情款待,可以說非常幸運了。
一個南越飛行員好不容易發現柯爾克號(FF-1087)巡防艦,但支奴干(契諾克)太大,無法在柯爾克降落!
家人跳上艦之后,油料所剩無幾,飛行員將勇氣和技術發揮到了極限——
一邊獨自操縱雙引擎直升機,一邊脫掉飛行服,無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就是做到了,毫發無損,完美風暴: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小船給我使勁地開……
駐越大使馬丁很有種,心知美國人一旦撤完,救援就會結束,因此每次只準一兩個美國人登機,以便救援更多的難民。
不堪重負的難民船:
拼盡全力,大使館仍然遺留420名難民。
救援者非常愧疚:
今年美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
塔利班、“YSL國”來了精神——
5月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所女子高中外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死亡人數至少68人,傷者165人,死傷者多為女生:
阿富汗總統加尼指責塔利班與此次襲擊有關。
塔利班對婦女的歧視限制無以復加:
禁止婦女外出工作,不允許婦女充當教師、工程師以及大多數職業;
禁止女性在小學、大學和其它教育機構學習。
和男性通個電話判40鞭刑!
很多曾為美軍擔任口譯的當地民眾,哀求美軍實現承諾,將他們一同帶回美國,因為留在當地將成為塔利班的報復對象。
美軍在阿富汗的后勤、翻譯等雇員……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好消息是,經過訓練,阿富汗政府軍戰力提升,能夠獨立作戰,給予敵人有力打擊,比南越強多了。
麥克阿瑟短時間就能改造日本,為何美軍20年搞不定越南、阿富汗?
這個話題太大——
簡而言之:文化吸收的機制不一樣。
日本的文化吸收機制就像一塊特別材料制作的海綿——
周作人驚嘆:
日本摹仿中國文化卻能唐朝不取太監、宋朝不取纏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鴉片。
不獨尊儒術、不取八股,給西學留下了空間,麥克阿瑟可以大刀闊斧地改造日本,徹底鏟除軍國主義、天皇制的土壤。
越南、阿富汗沒有日本這樣見賢思齊的文化吸收機制,任何改變都可能傷筋動骨,血流成河。
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啟示錄》(1979)超越一切越戰史學巨著和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