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之九「小評論」
1. 本篇關鍵詞:「紹興」之地名研究。
2.紹興: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紹興地處浙江省中北部,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紹興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紹興的文化古跡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巖、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國,稱越國。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稱會稽郡。晉稱會稽國,為東揚州治所。隋開皇九年改置吳州,治會稽縣。大業元年起稱越州,此后越州與會稽郡名稱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趙構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于建炎五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稱之由來,并沿用至今。
3.蘭亭:紹興市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這個古樸典雅的園子雖然不大,蘭亭卻為中外游人所矚目。據歷史記載,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0余人在此舉辦修禊集會,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全文28行,共324字,凡字有重復者,皆變化不一,可謂精彩絕倫。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蘭亭不能自拔。
蘭亭里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筑。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里緩緩的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葉托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現在蘭亭景點有"曲水宴"的表演節目,參與的游客,可以效仿古人,焚香禮樂、曲水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
4.禹陵:禹陵位于中國東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相傳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廟三大建筑群組成。禹陵的入口處為一青石碑坊,其后是一條長100余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立有石刻神獸5對。神道盡頭為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由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石碑。陵前還遍植有槐樹、松柏、綠竹等植物。禹祠位于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于夏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少康之時,以后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筑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后進內立有大禹塑像。禹王廟位于禹陵的右側,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后歷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筑。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嶁碑,文字奇古,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和功績,又名“禹王碑”。禹王廟的午門寬11.6米,進深約7米,其后為祭廳。祭廳是歷代祭禹的場所,建筑結構與午門相似。祭廳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東配殿內放置有明、清時祭禹的碑刻30余通。大禹陵是重要的歷史遺跡,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和旅游價值。
5.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Lu Xun Memorial Museum),始建于1973年,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35號,總占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涵。內部采用雕塑、不銹鋼裝飾墻面,以現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筑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建筑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墻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魯迅故里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后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全文完】
黃盟.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