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皆有神—— 一個可以驗證的事實
前幾天,我看到了這樣的一篇報道:一個五十多歲的婦人,接受了一個在車禍中喪生的年輕小伙子的臟器。結果,在接受移植后,她的性情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開始喜歡穿年輕男性的時尚服裝,喜歡跳流行舞,喜歡看驚險刺激的影片等等。
這個事例,讓我更加堅信了中醫五臟神的存在。
在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關于五臟神的論述是這樣的:《黃帝內經》認為,五臟不僅僅是行使各種生理機能的重要器官,而且還與各種情志活動有關。其中,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憂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驚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因此,將五臟主宰各種情緒活動的功能稱為“五臟神”。這五臟神的名稱又分別叫做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腎志(《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我通過修煉實踐,能感受到五臟神的存在。當臟腑功能呈虛實變化,或隨四季變化時,分別會出現相應不同的情志反應。比如,春季肝氣當令。肝在志為怒。春天的時候,人的肝火總是偏旺,人容易發怒。
五臟雖然是個功能性的概念,但也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所以,當進行器官移植的時候,一定也會把捐獻人的性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臟神同時移植到受捐人的身上。受捐者依接受的臟器不同,在性情的不同方面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比如,接受的是肝系的臟器,就會表現為肝屬神——肝魂的改變,接受的是腎系的器官,就會表現為腎屬神——腎志的改變。
由此看來,我們的身體絕不是被動的供我們任意使用的工具,它是有情感的。我們通過修煉,要學會讀懂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這是獲得心身健康,享受高質量生活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