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性皮炎,中醫(yī)稱為“頑癬”。頑癬者,顧名思義,大多是頑固難愈的。《諸病源候論》記載:“攝領瘡加癬之類,生于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實際情況正是這樣,大多數(shù)“頑癬”患者的病灶確是發(fā)生在頸項部,此外,還有發(fā)生在肘窩、胳窩、前臂、股、小腿、后腰部、會陰和肛門周圍的。其癥狀多為:皮膚上出現(xiàn)聚結性扁平丘疹,呈圓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粒,沿皮脊方向擴延,狀似席紋,皮膚變厚變硬,呈苔癬狀,劇癢。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悶郁不舒,心火過旺,以致氣血運行失調,凝滯于皮層;也有因脾臟濕熱,復感風邪,蘊阻肌膚而發(fā)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神經(jīng)性皮炎是因精神緊張,恐怖憂愁,或飲酒,吃辛辣過度,或環(huán)境突變而引起的代謝障礙。目前在臨床上中醫(yī)療法效果較好。
內治法
血熱型:見于初發(fā)不久泛發(fā)性皮損。心中有火,血熱生風,風盛則癢。癥見:成片紅色小丘疹,癢甚,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處方:生地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蒼耳子9克,白鮮皮9克,苦參9克,地膚子9克,黃芩9克,生甘草9克。水煎,日服一劑。
風燥型:日久泛發(fā)型皮損。癥見:瘙癢無度,皮膚浸潤肥厚,呈苔蘚狀,舌淡苔凈,脈細滑。
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牡丹皮9克,紅花9克,荊芥9克,苦參9克,白蒺藜9克,蒼耳子9克,白鮮皮9克。水煎,日服一劑。
風盛型:見于彌漫性皮膚浸潤肥厚的皮損。癥見:幾年至幾十年頑固不愈,周身劇癢,狀如牛頸之皮,脈弦,舌質紅,苔黃。
處方:烏蛇9克,蟬衣6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9克,白芷6克,川蓮9克,黃芩9克,金銀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日服一劑。
成藥可用丹梔逍遙丸、秦艽丸、潤膚丸、瀉肝安神丸、六味地黃丸。
外治法
2.大楓子油涂后,外敷五倍子粉。
3.普榆膏,止癢藥膏,10%黑豆餾油軟膏,均可外擦。
中醫(yī)辨證治療,風濕熱證患者表現(xiàn)為丘疹成片,局部皮膚肥厚、伴皮膚潮紅、糜爛、血痂、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以消風散加減;血虛風燥證表現(xiàn)為病程較長,局部皮膚干燥肥厚、脫屑者選用當歸飲子加減。成藥可選用當歸片、清解片、烏梢蛇片或地龍片等。
中藥治療方法方劑:
方劑1
何首烏18克,當歸、荊芥各5克,胡麻、苦參、生地各15克,白芍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0劑。
方劑2
生韭菜、大蒜各30克
制用法:共搗成糊狀,微熱。用力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1周。
方劑3
鮮絲瓜葉適量
制用法:洗凈搗爛。搽患處至皮膚發(fā)紅為度,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方劑4
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蟬蛻、蒼術、茯神、石膏、苦參、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心煩失眠、夜間癢甚者,加煅龍骨或牡蠣30克;奇癢難忍者,加僵蠶或烏梢蛇10克。
方劑5
制用法:共為細末,用適量的米醋調成糊狀。涂抹患處,每天可輕涂1次,涂抹后發(fā)皰即止,以防過度損傷。水皰應使用。
方劑6
斑蝥克,硫黃、雄黃、樟腦各10克,烏梅肉5克,地塞米松片1.5毫克,撲爾敏片40毫克,二甲基亞砜10毫升,凡士林適量。
制用法:先將斑蝥、烏梅肉、雄黃、硫黃、地塞米松、撲爾敏分別研末過100目篩,共置乳體中充分研磨混合備用。
方劑7
苦參50-70克,生地30克,蟬蛻、荊芥、桂枝、丹皮、當歸、川芎、甘草各10克,細辛5克,羌活、赤芍各15克,全蟲25克,蜈蚣6條。
制用法:水煎服
方劑8
苦參、首烏、當歸、白芍各15克,生地20克,玉竹、小胡麻、秦艽各9克,炙甘草3克。
制用法:水煎服
方劑9
蒼耳子15-24克,防風9-12克,烏梢蛇、當歸、赤芍、白蒺藜各9-15克,丹皮9克,雞血藤15-30克,生地、地膚子、白鮮皮各18-30克,蟬衣6-8克。
制用法:水煎服
方劑10
泡參、沙參、白芍、紅活麻各30克,白術、茯苓、生地、地骨皮各15克,陳皮、甘草各10克,當歸、丹皮、鉤藤(后下)各12克,黃芪18克。
制用法:水煎服。
民間驗方:
方劑1
組成: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
用法: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方劑2
組成:樟腦、冰片各等份。
用法:研為細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藥反復涂擦患部,干后再涂1次。完全干燥后用傷濕止痛膏貼于患處,隔3-4日換藥1次。
方劑3
組成:荊芥、防風、艾葉、蛇床子各6克,苦參12克,川椒15克。
用法:水煎,溫洗患處,每日1-2次。
方劑4
組成: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
用法:將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時先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患處,再用上藥涂搽,每天3-4次。
方劑5
組成: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蔥白7寸,白糖少許。
用法:共搗如泥,涂于患處。
方劑6
組成:鮮核桃皮適量。
用法:擦患處,每日2-3次。
方劑7
組成:雞蛋3個,米醋1斤。
用法:用雞蛋置瓶內,加米醋浸沒,浸7-10天后取出,去蛋殼,將雞蛋與米醋攪勻,裝入有蓋容器中,每天用此液涂擦患處2-3次,堅持一段時間,有良效。
方劑8
組成:五倍子、枯礬、爐甘石各6克。
用法:水煎至60毫升,涂擦患處,每日4次。
本病為七情所傷,多因心火內生,加之感受風濕邪熱,以致阻滯肌膚,血虛風燥,肌膚失榮所致。綜合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
一神經(jīng)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動,精神過度興奮、憂郁、緊張、焦慮、恐怖或神經(jīng)衰弱,引起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紊亂,因而發(fā)生肛周神經(jīng)性皮炎。當神經(jīng)功能異常時,大腦皮質的活動功能也發(fā)生紊亂,不能調節(jié)大腦皮質與皮膚的關系。在這種狀態(tài)下,無論對任何刺激,其皮膚都易出現(xiàn)反應,呈苔癬樣變化。
二刺激因素:生活環(huán)境改變,內褲摩擦、搔抓及其它局部刺激,均為誘發(fā)原因。
三疾病因素: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障礙等,也易誘發(fā)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