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櫪老驥|南京秦淮風光帶深度游(一)
——我眼中的夫子廟
南京中華門城樓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江蘇省省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旖旎秀美的江南風光,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客前去游覽觀賞。特別是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風光帶,更是常年游人如織,堪比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與北京天橋,為全國四大鬧市之一。
我所居住的安徽馬鞍山,與南京毗鄰,直線距離僅25公里,有高鐵、公交直達,許多在南京工作的年輕人常常是早出晚歸,視南京為同城已久。
在這種背景下,我提出去南京夫子廟游玩,立馬迎來許多人詫異的眼光:老爺子,作為一個馬鞍山人,放著那么多名山大川你不去,南京夫子廟近在咫尺,你是沒去過,還是沒玩夠呀?
其實,早年忙于工作,夫子廟雖去過多次,也總是掠影匆匆,對那一塊歷史文化積淀豐厚的寶地,何嘗作過細細探究?現在退休了,時間大把,國內國外,名山大川,也玩了不少,唯有“燈下黑”,對近在咫尺的南京還真是了解不多,必須要作一次探幽入微、鞭辟入里的“深度游”,否則真對不住“南京毗鄰”的身份標識了。
為了使外地網友對南京夫子廟有所了解,這里還是作一點較為詳細的介紹。
南京夫子廟景區入口(牌坊)
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江南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化教育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秦淮牌坊,位于貢院街入口處。
“天下文樞”牌坊,位于貢院正南,隔秦淮河與“雙龍戲珠”大照壁相望。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筑。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
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這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國慶前夕,趁著游人不多,乘高鐵到南京南站,再轉地鐵直奔夫子廟。有了南京“市民卡”,一路暢通無阻,70分鐘就直達秦淮河邊的貢院街。
站在貢院街口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由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
臨河而居的秦淮人家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并未建孔廟。
孔廟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南宋至民國,由于多次戰火兵災,南京夫子廟曾經四毀五建,最后一次被毀于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
古桃葉渡口
1984年起,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產,歷經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在東起桃葉渡,西抵中華門1.8公里的秦淮河兩側,一批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得到了恢復和建設,還興建了高低錯落、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河廳河房、歌樓舞榭,以及商業街眾多的書肆、小吃店、茶館與酒樓,并在河上恢復了絕跡多年的"秦淮畫舫"。修復后的夫子廟古建筑群,周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
秦淮河兩岸風光
秦淮河上的游船碼頭
站在河邊的石頭護欄前,隔河就是“雙龍戲珠”照壁。
晚間的夫子廟游人如織。
夫子廟建筑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八十年代恢復建設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江南貢院、烏衣巷、王謝古居、吳敬梓故居等20多處、30多萬平方米古建筑,亭、臺、樓、閣、殿錯落有致,再現了明清江南街市風貌和古秦淮河廳、河房景觀,六朝、明清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展示。
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成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業街。
夫子廟內的明德堂
烏衣巷口
王謝故居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后學的布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
古時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然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游人至此可憑欄小憩,瀏覽秦淮河風光。
夫子廟的”雙龍戲珠“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高20米,目前為全國保存完好的最大照壁。
轉身進入夫子廟。迎面就是大成殿。
殿前是高高矗立的孔子塑像,懷著虔誠的心,給孔老夫子行了禮,又緊挨著他老人家照了張像。
進入大成殿,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亞圣--顏回、曾參、孟軻、孔汲。殿的東邊有小門通學宮。
走進殿里,一種肅穆的氣氛立即彌漫開來,香煙繚繞,鐘磬輕鳴,令人肅然起敬。
在“大成至圣先師”像前恭恭敬敬地禱告一番,期許"萬世師表“老人家能給孩子們的學業帶來好運。
環顧四周及上方,一方“有教無類”的牌匾高高懸掛在墻壁上方,昭示著不分種族、階級、貧富,所有的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原來孔老夫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為我們制定了《義務教育法》了。
史載,孔子一生從教,教出了很多學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大成殿前立了一些塑像,旁邊有說明牌。仔細辨識了一番,其中八尊是賢人,估計七十二尊是放不下的,除了殿內四尊”亞圣“,殿外只選了其中八尊做代表了。
孔廟院墻與學宮之間,東西北三面原來都有寬暢的通道,曾種植幾百棵柏樹,古木參天,郁郁蒼蒼。那時,在廟外的文德橋上憑欄眺望,大成殿的黃色琉璃瓦屋頂在綠蔭叢中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
文德橋碑,橋在碑左前側,有行人正在通過。
由大成殿東邊小門出,便是學宮——“天下第一學”。
殿后為"明德堂",相傳匾額為南宋文天祥楷書,后由曾國藩改為篆書。
堂后為"尊經閣",閣原為教諭講課講堂,樓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諸多圣賢畫像。清嘉慶年間又遭戰火破壞。
上世紀孔廟的主要建筑均于1937年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炮火。
解放后,原學宮部分作為秦淮區人民游樂場,"名宦鄉賢祠"則改為夫子廟小學;大成殿遺址辟為夫子廟廣場。"文化大革命"中,剩余建筑又遭破壞。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夫子廟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大致恢復舊貌。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原是學宮前甬道。東甬道為學宮正門,門前有坊,上書"泮宮"。坊東為明清兩朝狀元、榜眼、探花題名牌坊。坊西為會元、解元題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題名牌坊。東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兩署。民國以后廢科舉,興學堂,學宮逐漸衰落,祠、署分別改為學校、教育局、圖書館等,學宮甬道也成為攤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便從那時開始。
現東西市場于1987年建成,總建筑面積為4400平方米,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商業街道的空間形式和尺度,采用明清時代的街市風格,以石板鋪地,店鋪采用"青磚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店、廟、市、街合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位于學宮東側的"貢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范圍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于此,考生眾多,不敷應用。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新興建,貢院始具規模。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但此地仍為江南鄉試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舊,道光年間曾重新修建。咸豐年間文廟、學宮俱遭兵火,貢院卻獨能幸存。同治時又重擴建,范圍更大,考棚(號舍)有2萬余間,居中國各省之冠。
當時貢院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與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整個貢院成正方形,內有號舍(俗稱考棚)20644間,一人一間,每次考試可容納2萬多人。
轉了半天,還未進入“科舉大考”的考場——江南貢院。
赫赫有名的“江南貢院”究竟在哪兒?
要了解江南貢院的具體情況,請看下一篇《走進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