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哭鬧的時候,都有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制止,而是想辦法解決哭鬧的原因。下面是分享的孩子哭鬧時這樣做,一起來看看吧。
1、弄清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對于孩子的要求要表示充分的理解,并且正確的對待。孩子在悲傷、氣憤或是受了委屈而哭時,家長應該向孩子表示出你是完全明白他的心情的,這樣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心情自然就會好很多,而不會繼續哭鬧了。對于孩子是因為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任性哭鬧時,父母應該仔細地探究孩子一定要堅持的原因,不要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或者價值判斷來否定孩子的要求。對于確實不合理、過分的要求,就應該堅決否定,不能夠嬌慣,同時向他們講明白不可以滿足他們的原因。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不可以馬上就去哄他,更不可以直接簡單地告訴他“不要再哭了,否則我會……”,這樣的威脅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招致他哭得更厲害。
2、要讓孩子形成一種“我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再哭了”的觀念。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只有還不太會說話的嬰兒才愛哭,自己已經是大孩子了,不能再哭,如果總是哭,別人是要笑話的。而且就是因為哭,會使小朋友對自己感到厭惡和嘲笑,會找不到朋友的。有了這樣的意識,孩子才可以在想哭的時候忍住眼淚,逐漸變得堅強起來。
3、孩子無理取鬧,試圖以大哭來達到自己的無禮要求,父母可適當采取置之不理的忽視方法,讓孩子覺得哭不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從而減少次數。
不過,采用這種方式,爸媽首先應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對道理置之不理時,爸媽再采用冷處理的方法來應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爸媽不要被“眼淚”所打動,一時心軟,而予以滿足,否則會造成孩子今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慣性。
4、要使孩子愛哭的性格有所改變,爸媽必須在平時的家教上下功夫,對孩子不能一味溺愛、放縱和嬌寵,不事事包辦代替,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
5、為了幫助愛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爸媽應當從培養能力、增強自信開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去努力戰勝困難。對于他們與困難作斗爭中取得的點滴成績,爸媽應該給予及時和明確的肯定,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有信心自己去進一步戰勝困難。然后爸媽給孩子一些有難度的任務,讓他去完成。
你不許孩子哭是因為你又窮又忙很要好的高中同學S,兩個孩子的媽,大女兒已經上高中,小兒子也即將升入初中。姐弟倆學習成績都很優秀,常年擔任班干部,還常主持班級甚至校級的各種活動,真正德智體全面發展。
今年暑假S帶孩子來上海玩,到家里來小住幾天,我們得以細細聊慢慢談。
我正被青春叛逆期搞得焦頭爛額,趕緊向她取經,誰知她說她女兒沒有明顯的叛逆,就度過了大家談之色變的叛逆期。
S回顧自己帶孩子的這些年,她說:“我和兩個孩子的親子關系一直很好,很少對孩子大吼大叫。要說經驗只有一條,就是一定要把自己從洗衣做飯等瑣事里解放出來。”
看我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S強烈建議我像她一樣請個保姆,至少請一個鐘點工來做飯打掃衛生。
我深覺她說的話有道理。只有把自己從家務的泥潭里解救出來,才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不急不燥,耐心細致。
如果一個媽媽“又窮又忙”,她絕不會有好心情好脾氣來對待孩子。這里所說的“窮”,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貧窮”,而是一種“窮”的心態。
比如說,小諾把一盒嶄新的蠟筆細細地掰斷,如果我想到的是這盒蠟筆價值多少,這樣掰斷等于浪費了多少錢,這就是一種“窮”的心態;;總想著節儉,想著價格和成本,我就會忍不住阻止孩子的行為,甚至為此大聲呵斥孩子。
如果換一種心態:蠟筆固然是畫畫的工具,對于孩子來說它更是玩具,它可以用來畫畫,自然也可以用來掰著玩。并且掰斷蠟筆這個活動,很鍛煉孩子小肌肉的靈活性。
這么想我就能靜下心來,詢問小諾掰斷蠟筆的原因,以及她是遵守什么規則來掰的。
也許孩子會告訴我:蠟筆太長所以要掰斷、每一根要掰成三節、掰斷后就變成更多的蠟筆、掰斷的蠟筆不同的顏色之間可以搭配得更漂亮......
我會忍不住贊嘆孩子的奇思妙想,甚至可以創造更多的規則,陪孩子一起掰蠟筆玩。
問題不是我是否缺少買蠟筆的錢,而是我有沒有轉變自己的觀念。
我決定擺脫自己“又窮又忙”的困境。
首先,減少自己的家務量
請一個鐘點工每周來家里大掃除一次,平時就用掃地機和擦地機來幫忙打掃衛生。
把部分家務分攤給其他家庭成員。有時拜托小曦洗碗、洗襪子。如果諾曦爸爸回來得早,就讓他去炒菜。地板上撒了東西,就請小諾去打掃(管她掃得干不干凈呢)。
要做的事情沒那么多了,我的焦慮就減少了,就能更好地陪孩子。
其次,改變自己的金錢觀
許多零零碎碎的事情請,別人做花不了幾個錢,對家庭財富完全沒有影響,卻能較大地改善生活質量,或者說,能提高我的生活感受。
因此,能用小錢解決的事情,千萬別舍不得花錢。
最后,調整自己的心態
有時別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即使出了小問題,后果也可以承擔。
要允許偶爾打亂生活節奏;放低要求,放棄一些任務和目標;對自己和對孩子都多一些寬容和諒解。
拒絕又窮又忙,至少在心態上做一個有錢有閑的人!
孩子哭鬧的原因●生理性哭鬧孩子的尿布濕了或者裹得太緊、饑餓、口渴、室內溫度不合適、被褥太厚等,都會使小兒感覺不舒服而哭鬧。對于這種情況,父母只要及時消除不良刺激,孩子很快就會安靜入睡。此外,有的孩子每到夜間要睡覺時就會哭鬧不止,這時父母若能耐心哄其睡覺,孩子很快就會安然入睡。
●環境不適應有些孩子對自然環境不適應,黑夜白天顛倒。父母白天上班他睡覺,父母晚上休息他“工作”。若將孩子抱起和他玩,哭鬧即止。對于這類孩子,可用些鎮靜劑把休息睡眠時間調整過來,必要時需請兒童保健醫生作些指導。
●白天運動不足有的孩子白天運動不足,夜間不肯入睡,哭鬧不止。這些孩子白天應增加活動量,孩子累了,晚上就能安靜入睡。
●午睡時間安排不當有的孩子早晨起不來,到了午后2~3點才睡午覺,或者午睡時間過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沒有人陪著玩就哭鬧。這些孩子早晨可以早些喚醒,午睡時間作適當調整,使孩子晚上有了睡意,就能安安穩穩地睡到天明。
●疾病影響某些疾病也會影響孩子夜間的睡眠,對此,要從原發疾病入手,積極防治。
患佝僂病的嬰兒夜間常常煩躁不安,家長哄也無用。有的嬰兒半夜三更會突然驚醒,哭鬧不安,表情異常緊張,這大多是白天過于興奮或受到刺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此外,患蟯蟲病的孩子,夜晚蟯蟲會爬到肛門口產卵,引起皮膚奇癢,孩子也會煩躁不安,啼哭不停。
和她看書,拼圖,做游戲,特別是情景游戲,這么大的孩子喜歡購物情境游戲。當然,找到小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投其所好,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愛哭怎么辦
孩子愛哭怎么辦一
很多媽媽在后臺留言,寶貝總是無故哭鬧怎么辦?孩子總是哭總是哭是為什么呢?孩子愛哭媽媽該怎么做等,好像孩子都愛哭,一直在哭,那么,孩子愛哭怎么辦呢?
孩子為什么愛哭
孩子愛哭其實大概分為兩種類型,要么是先天型,要么是后天型。
1
先天型
如果是先天性的愛哭,得看孩子的氣質,不同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有的孩子性格安靜,有的孩子性格活躍,有的孩子非常愛哭,有的孩子能夠接受環境變化能力比較強……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屬于敏感愛哭的類型,這是性格沒辦法的。
這種孩子會為小事發脾氣、抱怨,即使沒有發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想讓他開心的大笑,也不容易。
敏感和害羞、攻擊性、愛交際等是一樣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是先天的。
能讓敏感的孩子哭的事情很多,拿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要哭,看到家長離開了自己也哭。
但是你不要看他們是常常哭而認為他們不快活。
因為性格細膩,他們往往會很關心別人的情感、會懂得同情別人、觀察力極好、會遵守規則,這些也是'愛哭'帶給他們的好處,能夠受用一生的好處。
并且哭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并都是壞事。
哭一場以后會感覺得好過些,不僅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所以很多電視劇都說'哭出來就好了'有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哭的人在情緒上和身體上比不愛哭的人要健康些,所以不要把哭認為是壞事。
孩子哭如果引導不了就讓他靜靜地哭會,
2
后天型
現在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只有一個,所以家長一般都很寶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只要孩子哭,大人總是妥協、讓步,讓孩子感覺到'只要哭就能得到想要的'或'哭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所以孩子會屢次用哭來解決的需求。
還有的就是大人太兇,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孩子被嚇壞了自然會哭,孩子一哭父母就心軟,孩子從此就知道了哭可以讓父母對自己疼愛一點,沒有那么兇,于是也習慣用哭鬧解決問題。
還有的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
如父母不能夠常陪伴、接近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更小的孩子或忙著自己的事。
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不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就是需要父母自己反思了,看孩子為什么這樣。
孩子愛哭怎么辦呢?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父母要理解孩子,特別是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感覺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準他們哭并非明智之舉。
敏感的孩子要哭就讓他們哭,然后父母應通過理解、同情、鼓勵的方法,使他們逐漸堅強起來。
2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注意分析具體情況,孩子為什么愛哭,有的孩子缺乏自尊心就易因為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得到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
但是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讓孩子用語言表達
教會孩子善于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清為什么要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以減少哭的機會。
4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這一點最重要,很多家長孩子一哭就發脾氣,本來愛哭的孩子就敏感,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郁等情感,就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
5多些鼓勵少點批評
對孩子多說正面的話,少說負面的話。
要少批評,多表揚,例如,'你自己把飯吃的干干凈凈,真了不起','我們自己弄臟的衣服,是不是該自己放進洗衣機呢?'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期望的地步是很正常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能太高,他只要盡力了,就別批評他。
假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應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引導告訴他水不能灑得到處都是。
6多些溫柔多些幽默
孩子在哭泣的時候會集中注意力觀察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讓孩子情緒化更加嚴重,所以大人要適當地控制自己,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溫和與幽默或許效果更好,但當敏感的小孩做了錯事時,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里。
不要斥責,但是也不能毫無原則。
7不要恐嚇貶低孩子
這也是很多家長經常犯的錯誤。
記住,父母千萬不要說下列貶低孩子存在價值的話。
例如'哭什么,不準哭,再哭下次就不帶你出來。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話千萬說不得。
8適當轉移注意力
孩子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哭泣,家長就可以試著用不相干的問題來問孩子,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兩個選擇讓他決定。
如果他完全不滿意你的建議,就抱起他,直接帶離現場。
9堅定而溫和的淡化處理
對于由于不合理要求而哭鬧不止的孩子以及由于任性、做錯事大哭大鬧的孩子,采用堅定而溫和的淡化處理。
父母絕不能心軟或發脾氣,一定要耐著性子。
直到他冷靜為止,再做適當的響應。
無法滿足他要的東西時,先告訴他還有東西比這個更好或是和他訂下約定,要達成什么樣的要求時才可以買。
孩子愛哭怎么辦二
哭是宣泄情緒的方式之一,合理地宣泄情緒是有必要的。
可有些孩子太愛哭鼻子,卻讓家長們很是頭痛。
孩子為什么總是哭,如何有效阻止孩子的哭鬧,哭鬧的背后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為什么愛哭鬧?
哭泣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
嬰兒時期的寶寶,不能用說話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比如饑餓,或者身體不適,抑或是情緒不好感到寂寞等,都會用哭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和陪伴。
此時,家長面對寶寶的哭聲,應該多些耐心去了解寶寶真正的需求,并且熟悉各種不同需求的不同哭聲,才能準確解讀寶寶的'哭的語言',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以免哭鬧無休止。
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能力,愛哭往往也是孩子表達能力不足造成的。
拋開表達能力不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鬧,往往也伴有其他目的性,比如說挑戰父母的底線或者表達自己的不滿。
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上做得不夠,孩子的需求不能被很好地表達和滿足,哭鬧往往是為了表達不滿。
還有一些孩子愛哭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陪伴。
當孩子發現他的其他動作都不能有效吸引家長的注意,但是一旦哭泣就能引來關注,于是哭鬧成了獲得關注的有效途徑。
久而久之,便會養成動不動哭鬧的習慣。
小孩子也許沒有大人的復雜情感,但是感情其實很細膩,有的孩子甚至會很敏感。
當敏感的孩子在情緒上長期得不到照顧,便會缺乏信心或安全感。
對于敏感的孩子而言,當有情緒需要宣泄的時候,哭鬧是很正常且健康的。
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哭鬧的背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哭鬧的背景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為了宣泄情緒或者表達訴求,家長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如果是有特定目的性的哭鬧,父母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可一味妥協。
愛哭,你可以這樣做
1、積極引導孩子合理溝通,給予足夠的尊重理解
面對孩子的哭鬧,要遵循先處理情緒問題再處理事件問題的溝通原則。
現在的孩子很多為獨生子女,與同齡孩子相處時間少、家長的有效陪伴與溝通少都使得很多孩子不會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往往借助除語言以外的其他形式來吸引家長注意以得到關注和愛護,這是家長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意識到語言的有效性造成的。
例如玩具的損壞,家長可能覺得沒有值得哭鬧的地方而感到厭煩,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盡量用平和的語氣和語調來和孩子交流,要讓孩子看到理性溝通的可行性,學著用語言表達需求、用溝通解決問題。
孩子發生情緒問題時,家長不必立刻進行處理,反而冷靜下來,想清楚以后再與孩子溝通會更有效果。
溝通是雙向的,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時姿態要放低,更要主動。
尊重的'尊'就是'蹲'去掉足字旁。
比如媽媽模仿孩子哭鬧,爸爸表現出完全不明白的樣子,模仿哭鬧的媽媽再用語言表達需求,說讓爸爸幫忙拿一樣東西,爸爸立馬行動。
家長要讓孩子看到、意識到語言表達比哭鬧更有效果,這樣做一個示范,讓他意識到語言是有效的,之后便不會再訴諸哭鬧這些無效的方式。
剛開始時也許孩子不會很快學會溝通,家長應該多引導,比如自說自話表達需求,模仿哭泣后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后反問孩子'是不是也想要?對不對?',之后再引導他向除了哭泣以外的方式解決問題,說'那我們想個辦法來讓爸爸幫忙好不好?'之類的話,引導孩子準確表達需求。
這樣平等姿態的交流,不僅能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還能讓他感受到尊重和包容,更有力于事件的解決。
2、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孩子需要多陪伴
除了是因為物質上的需求,哭鬧可能是情感上的缺乏導致。
所以找到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在物質上都滿足了之后發現還是愛哭,可能孩子只是需要家長多一點時間的陪伴。
當孩子受委屈了,家長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給予擁抱,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情緒,那么他的情緒就容易平穩下來,并停止哭鬧。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情緒宣泄,不愿意完全暴露自己的情感,家長這時只要坐在旁邊,表示出自己在陪伴著孩子,用平靜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哭泣,這樣帶給孩子情感上的慰藉和安全感,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的愛。
也可以用好玩的東西轉移孩子注意力,使孩子不會過分專注于壞情緒,及時轉好。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哭鬧情緒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缺失了安全感,當他長大了就容易養成冷漠、不善表達的性格。
3、不能過度寵溺、過分代勞
因為獨生子的關系,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一有需求只會哭,孩子一哭家長就立刻知道要什么、立刻滿足。
家長這樣過分代勞,使孩子出現自理能力差、跟大人經常鬧脾氣、不懂禮貌等問題,寵溺過分導致孩子太愛哭鬧,而且有些孩子簡直養成了要挾的習慣,可能會對以后的社交造成困難。
家長不要在孩子一出聲要哭就主動滿足,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性,保持自己的立場和底線,在他哭的時候告訴他'哭是沒有用的',要等他哭停下之后,告訴他用語言表達需要,當他表達出來的時候才幫忙滿足,讓他意識到一味哭鬧是不一定都有用的。
當孩子意識到哭鬧并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的時候,他們會尋求另外的方式,如與家長談判。
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的映射。
現在的年輕家長,要先加強自身的修養和情緒管理,多汲取有關的育兒知識,了解孩子不同時期的情緒狀態,在處理孩子哭鬧問題上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