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劍客老師說了句實話,預感到得罪了一個家長。
之后,還專門寫了篇文章“孩子其實挺聰明,就是懶”“倒數了9年,你該學點心理學了”來復盤事件事。
其實事情挺簡單,就是一位家長來打聽孩子的表現,然后習慣性地說:“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懶。”
我一時沒忍住,把他懟了回去。
為什么忍不住?因為他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他孩子是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是全班倒數,還從未出過倒數第三!
就這樣,他還堅持認為自己孩子智商不低,學習成績差是因為懶。
以前心情好的時候,我也不忍打破他的幻想,但那天我剛好因為績效工資的事跟領導爭執了幾句,帶著情緒,就說了句真話。
我說:
“孩子成績一直倒數,說明他記憶力、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都有很大不足,所以,同齡的孩子能搞懂記住的知識,他根本就搞不懂記不住,更不必說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了。
這句話只是讓他有點蒙圈,但后面一句話就讓他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
我說:
你兒子他不會思考,他的思考也沒有材料,他腦子里是空的。
實際上,事后我也比較后悔,話不該說得這么重,但事實上我也沒有說錯。他兒子在其他方面智力怎么樣,我不清楚,但在學習方面的確是能力嚴重不足。
問題是,作為家長,他不承認這個事實。非要我們當老師的哄他,幫著他欺騙自己。
他被我氣走后,連續幾天沒有聲響,我以為這事就這么過去了。
沒想到,新年過后,剛上班,他就給我發來了微信。對我興師問罪了!
首先,他直接把我說的話進行了替換,轉化成了我在罵他兒子笨。
這可真冤枉我了,我就算當時情緒不好,也不可能說這種話。當老師多年,我深知點評學生時要注意分寸,不能說侮辱、傷害的話。
說一個孩子腦子里沒有思考的材料,是從學習的三個過程來說的:
第一個過程是輸入,就是通過聽、讀、看等方式將學習內容輸入到大腦里;
第二個過程是處理,也叫加工,就是把輸入的學習材料與自己聯系起來,重新編碼,成為自己隨時可以提取和運用的知識模塊;
第三個過程是輸出,也就是調取已有知識解決各種問題,當然也包括對外界分享,比如講授和寫作等等,不限于答題、做作業。
他兒子從小輸入環節就出了問題,腦子里的確沒有可以加工的材料,所以,是空的。
但這絕不是在罵他笨,這是兩個概念。
我的解釋他顯然沒有聽進去,他又發來一條消息,這回直接對我不客氣了。
他說:
“我兒子不聰明也是你們老師教的!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當老師二十多年,我最怕的就是這句“緊箍咒”!時不時都會有人跳出來念上兩遍。
這中間,既有專家、學者,也有官員、校領導,當然還包括家長以及吃瓜群眾。
只要有學生學得不好了,出岔子了,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而是把責任通通推到老師頭上來。
而這句話就是他們無往而不利的武器。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寫這句話的本意是用來自勉的,要用高標準嚴要求來對待自己的教育生涯。
但后來以訛傳訛,變成了幾乎可以說是專門用來“坑教師”的“教育名言”了。
其實,這句話無論是從邏輯上來分析,還是從現實中來考察,都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并不妨礙有些人時不時地將它拿出來羞臊一番教師,讓我們在絕對化當中飽受譏嘲,無言以對。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罔顧這些來要求老師負絕對責任,這無疑是對老師們的苛責,也是對教育事業的戕害。
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