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隔代教育,我們基本都會談到一個共同的話題:祖輩的教育理是念落后的,不能適應當今新生代兒童的成長。
這個觀點基本都被大家承認,這個觀點的有其客觀性:
一是:祖輩的童年經歷的是動蕩的年代,很多人是沒有怎么讀書,據我父親說,他的那個年代還有初小畢業,高小畢業的。就是說小學畢業都分兩段,第一段畢業已經很好了,高小畢業基本算是知識分子了,能讀中學更加是稀有動物,那個時候讀書的年齡也是普遍偏大,小學一年級可能已經9歲了,然后讀兩三年,能認字,算一些生活上的數,就可以應付生活了,然后就可以出來社會工作了,工作基本是體力活,不用什么所謂的文化。這代人成長到現在成了祖輩,現在,我們跟他談現代教育理念,他們也真不懂,但是,我們也是不是好好想想,跟他們要求現代教育理念,這個要求似乎也是過分吧。
二是:現代父母不少是接受了大學擴招的政策紅利,起碼,很多是大專以上的層次,當然,不少也是高中或者初中學歷,但無論怎么說,學歷普遍都比我么祖輩的高一大截,更有的是,我們成長在一個美好的時代:智能化時代讓我們獲取想要的信息總沒有難處,我們要想知道育兒的信息,網上一查,關注幾個公眾號,天天都能看到,什么人本主義,兒童為中心,根據孩子的天性而教育,一堆高大上的“理念”馬上撲面而來,于是我們就感到我們是理念前衛了。
客觀性分析之后,我們不禁又要問:祖輩的老一套教育理念就落后嗎?我們的前衛理念就行得通嗎?我這個當老師的,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感到現代的孩子比十年前的就容易教很多啊,十年前我要教孩子,只有用心教,孩子成長才好;十年后的今天,如果我還是要用心去教,孩子也不會由于家長觀念變得現代了就讓我們老師省心,相反,現在的孩子似乎越來越不省心,因為家長更不省心。
一些從教30年的老教師反應的也是一樣的感覺:現代孩子的心理問題比以前的似乎更多,那些現代的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那種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等似乎有更加有問題。
在教育理念問題上,父輩在批評祖輩的過程中,自己的也更加要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