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狼爸”之所以成為新的名詞,同時引起社會關注,在于社會上存在“虎媽狼爸”的教育并且都是超級成績,例如鋼琴王子郎朗是“不打不成器”的典型,周杰倫在一次談話透露,自己四歲就在媽媽的棒子底下學鋼琴,還有“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狼爸蕭百佑,為孩子成長定下十條戒律的虎媽蔡美兒。
這些“虎媽狼爸”是成功的,而且他們都不是個案,而作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孩子成才,于是不少家長就學習“狼爸虎媽”的做法,對孩子動輒就棍棒來解決,但打完了我們發現好像不行,孩子孩子不長進,有報道說父母因為孩子作業不行就把孩子打死的,這是個別,但大孩子一大頓卻是真實的,說是學習“虎媽狼爸”的做法。這個說法貌似對的,但仔細想,卻是錯的,而且錯的非常厲害。
我們不能把“虎媽狼爸”等同于棍棒教育,不能把“虎媽狼爸”作為我們棍棒教育的擋箭牌,有些家長看到“虎媽狼爸”這兩個詞語,就斷章取義地以為:棍棒教育就是成功的,看了“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就也要學,結果做到“三天一頓打”,甚至是天天打,但孩子進步了北大,可能連大學都進不了。
我們好好看看“虎媽狼爸”的故事的背后,這的不是簡單而粗暴,其實都滲透了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和實踐。在虎媽狼爸的故事背后,起碼我覺得有兩點我們要看看學習的
1、自律:虎媽為女兒定了十條戒律,表面上是給孩子定的,其實也是給自己定的。請你細細想一下我說得對嗎?她不準孩子在外過夜,那么我可以想象,她自己肯定也很少擅自外出過夜,她不準孩子看電視玩游戲,肯定同時要求自己不玩游戲看電視,如果你自己在一旁看電子玩手機,然后你告訴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作業,這樣可以嗎,孩子會聽從嗎?他肯定會問你為什么他你可以玩手機,自己卻不能玩呢?她要求孩子每一門功課不能低于“A”,我相信她對自己的要求絕對不是A,否則她怎么可以成為哈佛大學教授呢?
2、細節:“虎媽狼爸”之所以在社會牽起一股風氣,在于我們都放大了他們“打孩子”的功能,而且還符合我們大多數的心理:簡單粗暴,容易實施。事實上,你看看他們的做法,你會發現,他們的嚴格更有在于對子女成長細節的規劃,具體到每天干什么,周末如何度過,每個階段做什么都設置得很好。而這些設計的背后,就是虎媽和狼爸們對孩子教育思考的做法。
在學習虎媽狼爸之前,家長們,先問問自己,你有如此的自律嗎,你能做得如此細致嗎?還有,你認真思考過子女的教育嗎?如果這些都說否,那么,且慢學習虎媽和狼爸,先談自律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