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范仲淹,我們首先會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沒錯,我們了解這個人,首先是通過他的這篇《岳陽樓記》。但除了《岳陽樓記》,或者《漁家傲 秋思》里的“衡陽雁去無留意”,我們還了解范仲淹什么?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時期劃分,他生于太宗朝,學習和在底層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時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內(黃河以北),唐末動亂,遷往南方,居住在蘇州。五代時,祖父、父親一輩侍奉“五代十國”中的吳越國(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時(978年),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范仲淹的父親范墉也隨著吳越王歸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兩歲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改嫁長山人(山東鄒平)朱文翰,改名朱說(yuè)。年青時的范仲淹就讀于長山的長白山醴泉寺;二十三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離家,前往應天府(河南商丘)應天書院學習。二十七歲時,中進士,開始在地方上任職。二十九歲時,恢復范姓,改姓名為范仲淹。后來,母親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應天書院。在為母親服完喪后,晏殊將他推薦給朝廷,任秘閣校理。但因為上書請太后還政于仁宗皇帝,沒得到允許,于是自請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親政,將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諫。不久,因為和眾諫官勸阻皇帝廢后,被貶出朝廷,到地方任職,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蘇州任職,在蘇州時頗有政績。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國子監。后來又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對遷都洛陽,與宰相呂夷簡意見不合。又上《百官圖》直接抨擊呂夷簡,被呂夷簡指為“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知饒州(江西鄱陽縣)。后來又到潤州(江蘇鎮江)、越州(浙江紹興)任職,每到一地,必定興學助教。
這段時間,西夏元昊大舉侵略宋朝邊境,宋朝出兵屢次失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為陜西安撫使韓琦的推薦,范仲淹知永興軍,途中轉為陜西轉運使。很快,朝廷任命韓琦和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負責鄜延路防務(陜西延安)。第二年,又改知慶州(甘肅慶陽)。在西北守邊期間,范仲淹采取以防守為主,并積極占據險要、步步為營進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極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慶歷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準備議和。范仲淹與韓琦入朝為樞密副使;八月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慶歷新政”開始。但因為新政太倉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對,于第二年下半年徹底失敗。范仲淹等人因遭到保守派的讒言陷害,被貶出朝,范仲淹知邠州(陜西彬縣)。
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改知鄧州(河南鄧州),從此完全遠離了政治中心,進入半退休狀態。范仲淹在鄧州創建百花書院,并親自講學。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潁州(安徽阜陽市)。五月二十日,在上任途中,走到徐州時,去世。十二月,葬于洛陽萬安山下。謚號“文正”,因此后世又稱他為“范文正公”。
總結范仲淹這一生,他的最大轉折點是西北守邊,沒有西北守邊,就沒有后面的“慶歷新政”,那樣的話,史書中提到他時,只會把他歸為良吏(政績不錯的官吏),時間一久,也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而不會像如今這樣矚目。
范仲淹是一個心胸寬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自己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于修建義莊,救濟族人;每到一地,必定興學助教,熱衷于培養和選拔人才。范仲淹無愧于他自己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